喜欢的好像还是虫子,毕竟,独自离队采集的多数都是昆虫,其余野兽崇虞山也没能力独自去抓。庄长寿也是暗暗纳罕,心想:“这世上真是无奇不有,居然真的有这样对虫子着迷的人!”
对于他的这种怪癖,黄秀妹是不予置评的,不过她对崇虞山的专业判断还算信任,显然放松了几分紧张,又征询郑大木,“如果老虫这边推测的情况大差不差,我们怎么和这样的土著打交道呢?其余定居点,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参考?”
郑大木明显从刚才起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了,对于崇虞山的‘主食论’,他的兴趣不大,明显对他来说,这种历史进程的可能性,已经无关紧要了。毕竟,买活军来到袋鼠地之后,这里的主粮种子就根本不是问题了。更重要的当然是如何把这些种子给散播出去——一般来说,在所有其余定居点的经验来看,种子的扩散,就是定居点影响力的扩散,以及土著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乃至于华夏逐渐获取声望民心的过程。
但是,这个逻辑,在袋鼠地这里好像是有点不管用了。因为,如果按崇虞山的推测来说,这里的土著连种地是什么恐怕都不知道那,理所当然他们也绝不会知道这世上还有其余国家——不,他们连国家这个概念都不会有的。
就这点来说,他们比黄金地的土著还要更落后太多了,哪怕是非洲那些饱经磨难的部落,其实也都至少有了初步的家国观念,至少,最次最次,会有一些本就认识的,拥有威望的人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外来人,和他们合作能有什么好处或者坏处。
“不论是立志城还是黄金地,又或者是南洋,好像第一步都是寻找能够翻译两种语言的通译。”
差不多就是在庄长寿意识到,其余定居点的经验无法参考的时候,郑大木也苦笑起来,“或者也能和头人尝试着初步商贸,互相示好,再慢慢地学习对方的语言。但是……如果按老虫的推测的话,那我怀疑,可能袋鼠地的土著,和危险峡那边的土著差不多,都还没有商贸的概念,也不知道什么是示好,可能除了交战之外,他们彼此之间友好的表现就是远远的避开?”
为什么默认是避开而不是合作交流呢?庄长寿本能地觉得有点不对劲,刚想疑问,崇虞山就开了口,“有道理,这点我也注意到了——袋鼠地没有大型猛兽,本地战斗力最高的动物大概就是袋鼠,但说实话,破坏力也有限,比起合作狩猎,部族更在意的可能是圈定游猎区,互相避开,及时分家,大家才能都吃饱。”
“甚至于,他们在这个时期来到海边,可能也和北部正处于旱季有关,食物减少,狩猎变得困难,他们只能来到海边靠海产维生——海产的味道当然很鲜美,但并不管饱,对于没有主食储备的他们来说,来到海边其实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我估计如果我们晚来半个月,他们就已经走很远了,因为旱季已经快要结束了,他们可以迁徙回水源丰沛,猎物充足的草原去了。”
“这么推测的话,吉亨附近其实也可能是某些土著的猎场喽?”
“是的,而且他们可能看到我们数量众多,就悄然放弃了那片地方,我们基本上是发现不了的。”
崇虞山对土著的现状做了很多推测,但对于怎么和他们打交道,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这一次发现踪迹,下一次要遇到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只能说以后补给点不能留太多吸引他们的物资,别让他们养成习惯,年年都来查看,甚至当成是理所当然的收获了。不然,下回要是撞见我们在补给点附近活动,而他们又得不到吃的,没准会以为我们是来抢夺猎物的,对我们产生敌意呢。”
这种数量少,而且行踪不定的土著,短期来看似乎也只能如此置之不理了,也没别的办法,要找人,这个肯定是找不到的,一旦发展出定居点了,其实也就不怕他们来骚扰,在人数和武器上都占据绝对的优势。但补给点这种间断性来人的建筑,不可能杜绝被搜掠的危险,其实,就算不是土著,也有可能吸引到一些好奇的野兽,只是袋鼠地的动物比较单调,据说也没有吃人猛兽如虎熊等等,大家无形间放松了警惕而已。
几人商议时,上岸查看的突击队员,也回船复命了:由于船上水手训练有素,纪律性很好,发现异状之后没有破坏现场。所以他们采集到了几枚足印,以及含糊不清的一些手印,确定了的确是人类来查看过补给点的窝棚。
从痕迹的积尘程度来看,这些人类土著最后登门拜访的时间大概是在两周前,这之后大概是迁徙离去,往南进入了沿岸的密林之中。突击队员也没有追得太深,因为气候在这一带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恰好是一个交界点,往南去,植被逐渐从草原变为密林,更往东走一点,林中便很多雨潮湿了,留下的痕迹一场雨就能洗刷干净,就是进林子也大概率追不到什么,倘若迷途那就糟糕了。
“既然已经是十几天前的事了,那计划照旧,我们还是按我们的,先在补给点住一晚,然后去查看煤矿,收集附近的信息。不过把警戒等级提一提,大家都是二级警戒。”
二级警戒,就是出入要结伴,不能落单行动,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