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差不多,毗邻交通要道,同时略略往里凹陷,设计出一条分流的人行道,导向正门,两侧的偏道则比较窄小幽深,开满了各色小铺,往往车水马龙人头攒动。
这个布局在武林也差不多,鲁二等人是去见识过的,知道这超市里的东西虽然货色好,但总体偏贵,绝大多数人只看不买,起到一个陈列的作用,得闲了来这里,一个是开眼界,另一个也可以在周围的商铺里看看,有实惠的货色买点回去,就是什么都不买,这里小吃摊贩也多,吃吃喝喝也是不错的享受。
这超市的定位,和京城超市也差不多,鲁二对此是接受良好的——所谓的超市,就是超过了东市、西市、大市、小市的地方,所以才能叫做‘超’市,既然如此,不做一般买卖也在情理之中。在京城,超市的货物不是供应大宗买卖,大商家批发了去零碎卖,就是供应权贵的奢侈品。
买地这里也差不多,和芳姨走进屋子一看:得,屋子建得也和武林的没两样。高轩的屋顶、玻璃窗,白日里也开着的电灯,还有马口铁做的柜台,使得屋里比外头好像还亮堂几分。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武林的超市是在港口区,大概买地没拿下武林就已经建起来了,款式很老,不但屋顶还是平顶的,建起来的时候还没有普遍通电,后来通了畜力发电机、蒸汽发电机之后,是后牵的电线,装的电灯,这样顶扇就装不了了,用的还是角落里的大电扇。
而绍兴的超市建起来没多久,是尖顶房子,从外头看着,虽然是水泥屋,但顶面的坡度和瓦房差不多,拿水泥做了飞翘出去的檐角,这大概是个新尝试,瞧着有点怪怪的,在里头仰面看,发现这里还在坡面上开了若干个侧天窗,在本来是阁楼的夹角墙面,又做了里外开的木窗子,这会儿天气炎热,窗子全都打开了,内外通气,屋子里特别的荫凉通风,估计到了冬天把窗户关好塞死,虽然采光可能会降低一点,但又可以收到保暖的效果。
对于南方来说,人多的公共场所,往散热方向去建是没有错的,这个高屋顶让人感到更加舒适,显得整个超市更加气派,虽然这也和买地超市无法相比,但鲁二却比一般人要知道得多些,他晓得京城超市,那是不可复制的仙器,连一块玻璃砖都是仙家的法宝,若是弄坏了,本地是变不出来的。但其余超市,全都是民间现有的东西。
买地既然在绍兴这样的小城市里,都用上了这样新的建制,那便可说明他们的技术的确是又进步了些,施工能力比武林建超市时要更强了,心中也不无感慨,暗道,“这些其实都是小事,服装厂的新衣也好,这超市的新屋顶也罢,看似都不起眼,也和民生没有直接关联,无非就是便宜、好看、舒服上的改进,可小事累积多了,便成了天堑,这可不是学个皮毛,自个儿多努力能跨越的藩篱。
就说咱们的皇爷,富有北部天下,又垄断了奢物买卖,别无所好,就喜欢造房子,在这些事情上,大臣也不会来反对,按说他又聪明又刻苦,还有钱,怎么也能造出比买地更好得多的房子了,可就看武林、绍兴两地超市的差距,就可知道买地这里的进步速度也不比他慢多少,只有更快的——武林的电线还在墙上乱拉呢,绍兴超市这里,墙面上就有电线槽了,甚至那电灯还可以在墙面按开关来控制,还有装在水泥梁上的顶扇,真要比地扇凉快多了,就是转悠起来瞧着吓人,我可不敢站在它下头。不过,屋子高,电灯装得就高,这样换灯泡也是麻烦。”
不论是电线、灯泡还是发电机,都是敏朝无法自产的东西,卖得当然昂贵,但却依旧非常走俏,大概人对于光明的向往是自古以来的,走进这样一间高轩敞亮的,四面只有柱子而无墙的建筑里,不管是第几次进超市,都会有一种屏息般的感动。再打量着四周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货品,就更加要五体投地的称赞本地物产的丰饶了,鲁二跟着张九娘去京城超市见识过许多次了,但走进绍兴超市依然不由自主深吸了一口气——就连芳姨都是如此,两人不约同站住脚,注视着前方整齐而延绵,满满当当的货架,还有货架上放的货品:
成箱成箱的各种罐头,在海上都是一罐二三两银子的高价、成匹的布料,全用粗麻袋缝死了的各色粮食。干米粉一卷卷地堆叠着装成麻袋,在黄豆粒旁装着,货架前的小桌子上堆满了玻璃瓶装的样品,从这些量贩区往前,单件的商品陈列变多了,笔墨纸砚、教材话本,橡胶毬从大到小放在货格里,叫人看了眼馋,一个个灯泡挂在做好的展示架下头,虽然没有亮光,但从规格就能看出它提供的亮度差异——给灯泡换灯丝是非常吃香的工种,因为这一个灯泡得卖一两银子,谁家也不能次次都换,一盏灯有三个灯泡轮着来,随时去师傅那里擦拭换灯丝才是常态……
有了电扇、电灯这两样小电器,旁边就搭着卖基本电工教材和电学常识。本地的丝织业开始恢复了,海外的客商重新能采购到上好的绸缎,在绸缎区前方也有新式老式的衣服穿在假人身上做样品。芳姨指点着告诉鲁二,“你晓得这私人的厂家,倘若要把自己的衣服送入超市来展示的话,要花多少钱么?这样的展柜,一个月五十两银子不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