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层层分润加码?!
“倒不是你想的那般,若以前,蚕丝都是各家收来,各分等级,能织成官缎的上好蚕茧产量本低,本钱是要高些。尤其是前些年,江南动乱,织户离散,茧价更高,成品丝绸的价格自然也就居高不下了。”
芳姨也看出了鲁二的思绪,忙笑着解释起来,鲁二也忙道,“对啊!我常听小姐她们说起,说江南织造前些年受到极大的重创,先是瘟疫、各地闹兵灾,后来买地崛起,江南百姓都大量逃去买地,原本的织户大量改为棉农、棉工,江南作坊也大量改做棉织品,还养蚕的人家不过是原本的一两成,要不是江南、买地都不穿丝物,只穿棉衣,这丝缎的价格怕不是要涨到原本的数十倍——”
也是因此,张九娘等人根本没怀疑这些绸缎新衣是从买地来的,却不想悄无声息之间,江南的丝织业不但恢复了,还私下发展得这么好,成本降低了这么多!而这消息却根本没见诸报端,把敏朝死死地瞒在了鼓里!鲁二不免认为这或许是买地的衙门有意在封锁消息了——平时都说买地的衙门憨厚守信,没想到原来也藏奸!
他这里生着闷气,那边芳姨却道,“嗐,如今这百业俱兴,多少日新月异的发展,都在一天之内发生啊?周报根本报道不过来的,只能维持重心在农业上,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挑选一些来说罢了,不然,说得多了,一期报纸要有一本书那么厚,而且百姓们又不关心的,只要有好货就行了!”
“就说我们织造业吧,其实桑蚕养殖的恢复也就是这几年间的事情,毕竟我们这里要说农业,实在没有什么能和南洋相比的,自然要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了。买活军一拿下江南,就开始布局,到如今也只能说是堪堪达成了目标的一半,把产量给恢复了一些,至于蚕种挑选、新式方法喂养等等,都还在慢慢的往前推呢,和别的产业比起来,这些成就根本不值一提,轮不上报纸表彰渲染的。就说我们这些小厂子,也就是之江人脑子灵活,能赚点快钱,要说技术,根本不能和大厂相比——我们赚点手工费罢了!大厂那里推的技术,那才叫神乎其神呢!”
说到这里,芳姨也是来了兴致,带着鲁二往旁边一拐,“走,反正进也进城了,我们去超市看看,带你见识一下南边大厂运来展览的新布料——比缂丝还贵,一寸怕不要二两金!也就是最近刚研发出来的,这应该是如今天下第一贵重的缎子了,你虽去不了羊城港看定都大典,但好歹来了趟买地,也让你见识一下买地的好东西!”
第971章 仙女的彩绸
南边不比北面, 水泥难寻,之江道靠近福建道,各方面得风气之先, 物资的丰厚和便给,也不是内陆只能靠大江航运的那些省道所能比较的。在买地入主以前, 通过频繁的私港贸易,其实早已被买货浸润。买地对于这些地方的情况掌握得也很仔细, 入主之后, 施政非常顺畅, 一些内陆省道的滞涩难关, 在之江道根本就不是问题, 这样就可以把心思更多地放在对本地资源的开发上——
十几年间, 对之江道的矿产资源和开发难度, 衙门心里也是早有数的, 几乎是这边才入主县衙, 那边就开始组织采矿,机器一运过来, 本地就能产水泥,不管质量是否最上乘,但至少比没有要强得多了。纺织路那边私人的新厂子也还罢了,毕竟那是开来赚钱的地方, 场地什么的,能省则省。进了绍兴府城这里,建筑就不一样了。
这里和买地所有城市差不多,都是显著地分了新旧城区,新城区一色都是水泥两层小楼,前后还带了不大不小的场院, 虽然就建筑格式来说,还是比较难看的买地旧式稿子,最多是在水泥上拼贴一些琉璃砖瓦的图案,不如京城百姓所见到的一些御作典雅,但至少格式、高度基本都是统一的,看着也很顺眼,沿着院门口是整齐的下水道暗渠,上头盖的是镂空的水泥板,这样在梅雨季节,街道也少了内涝的风险。
看得出来,至少在新城区,和武林新城区一样,都是规划了下水系统,这一点就足够让京城百姓咋舌了——他们认为是皇帝德政的大工程,在买地却是很平常的东西,只要是新建的城区,下水系统似乎都是必备的。
连下水系统都是如此,就更不必说超市了,和武林一样,新城区的规划必不可少的三大件就是超市、衙门和医院,一座城里至少都会有这三样东西,此外,戏台(宣讲台、宣传角)、菜场、澡堂,则是每个街区里坊都必须设置的东西,只要是在买地规划内建成的新区,都会确保百姓步行半小时内能到达这三个地方,在武林众人去看新鲜的时候,鲁二还借花献佛,向同伴指出这较为隐秘的设计思路,搬弄着张九娘平时闲谈时流露的一些皇帝轶闻,“这种以街区为本的设计思路,是京城少见的。皇爷也非常赞赏,很想亲自来看看这所谓的、什么,什么……‘日常商业动线’设计!”
如果说看戏、买菜、洗澡,算是买地百姓的日常商业的话,那超市以及超市门口必定会延伸出来的铺子外街,就是‘非日常商业动线’设计了,这里一般都在城区中央交通便利之所,从城区分管的所有片区过去,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