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身边,谈话依然在进行,几个人一起讨论了文章可能的回响,以及后续的舆论应对,沈曼君的意见是有作用的,医婆这个点得到了谢双瑶的重视,而沈曼君从她的话里明白到,附近几省的三姑六婆有许多都入了白莲教,信仰六姐,买活军的话在她们中很有分量。
“很好,今晚的议程完成得不错,张少爷,下面我们来谈谈你的待遇问题,”这项议程完成后,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而谢六姐依然不露倦色。“试用期三个月,如果没有差错的话,转正之后,月薪四千,附免费宿舍,这个待遇怎么样,能满意吗?”
张少爷似乎根本就不把这四两银子看在眼里,他说,“我不要报酬——这样的事怎么能要报酬呢?!”
但在他身边,沈曼君的头一下抬了起来,月薪四千?!
四千筹子,按照此时的兑换来说,那就是四两银子,一年则是五十两银子,沈曼君一家三口,每个月的月例不过是三两而已,吴家阖家的收入都靠他们的地,这些年来,年景不好,人口又不断繁衍,他们的家用是很紧张的。这一刻,沈曼君口唇翕动,似乎有话就要不经思索、脱口而出,但她到底还是忍住了,只是忍耐地,深深地低下头去。
这一切的变化,都落在谢双瑶眼中,她微微地笑了笑,先对张宗子说道,“不能不要钱,你最好要习惯这种靠自己挣钱的感觉,这是你有生以来第一次靠自己取得收入,张少爷,你应该感到开心才对。”
她看了看表,又看了看徐先生、李先生的脸色,确认他们没有太疲惫,便拖课了,“今日便再加一个议程吧,徐先生,这一次以我们三人为主,还是请沈娘子来做个调查案例——沈娘子,我依旧是那句话,对事不对人,如有得罪,别往心里去。”
“徐先生,以沈娘子为例,你觉得我们要延揽旧阶层知书达礼的女娘来为买活军做事,难点在何处呢?”
谢双瑶抛砖引玉,“今日我接触下来,以为最大的难点,在于思想上普遍的禁锢。”
她比了比脑子,“脚上的布摘了,脑子里的布却还没有摘下来那。”
第168章 宵衣旰食(拖课)
思想的禁锢, 脑子里的布……
就算是被问起放足的事情时,沈曼君也没有这样地感到被羞辱过, 如果她再年轻几岁,或许眼泪就要落下来了。她用力地咬着下唇,垂下头一言不发、并不争辩,谢六姐说话时是不容打断的。她还在继续分析着沈曼君,或者说是沈曼君所代表的这个阶层。
“来到买活军这里的百姓,凡是自己主动来的,几乎都没有想走的意思, 哪怕是一般的小地主,进入我们的统治之后, 即使被我们赎买了田产,有了很大的损失, 但也很少主动离开买活军。从我们的统计来说, 最想走的是什么样的人呢?便是沈娘子一家这样, 因为治病、种痘的需要,来到了我们这里的读书人。一般的说来, 他们留下安家的意愿都不大——但这些读书人又是我们需要的, 不管是做吏目也好,教书也罢, 我们都很能用得上他们。那么,这里便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了,为什么沈娘子们总是想着要回家呢?”
“以我的看法,且不论男丁——只说我们更急需的女眷, 沈娘子为何从未想着留下来呢?是因为太懒惰, 不愿出去做事吗?”
这个原因似乎让张少爷很赞成, 但沈曼君便很想为自己辩解了, 不过谢六姐先否定了自己,“似乎不是的,这些女娘一般事情都还做得不错,包括我们治下一些已经安家的官宦女眷,她们在工作中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本领,而且普遍是喜爱工作的——不追求报酬的话,也不会很难、很累,每天还能出门走走,有什么不好呢?”
“是嫌报酬太少吗?或许,这里是个很大的矛盾点——这些读书的女娘,她们在家乡几乎都是稀少的才女,毕竟在外头,女子只要识字,便不可多得了,若能读懂一些经典,再吟诗作对,俨然便是难得的才女,但这样的素质在买活军这里俯拾皆是,我们这里对低阶知识的报价是较低的,这会形成一个心理上的落差。”
徐先生也赞成道,“识字的女娘,往往家里的条件较优越,是不会看上日薪三十文那些较低端的工作的,如会计、文员、书办等等,这些在她们的心里,多少有些贱业的味道,因此这些女娘宁愿来做老师,哪怕报酬一样,但这是她们较能接受的工作。”
“是,但教师的晋升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她们也教不了初级班,只能教扫盲班,那么一日三十五文的收入确实很低,便是之后升到了高级班,最多一日七十文而已,许多女娘是不看在眼里的,有些大户人家的女孩,她们每个月的脂粉钱都不比这些少。这多方面原因使得这些女娘留下继续就业的意愿的确相当的低。”
谢六姐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地说,“但为何她们不愿做教师以外的岗位呢?是不敢吗?是不愿吗?我也有许多猜测,不过今晚见了沈娘子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多数还是要为家乡留下的亲人们考虑,是吗?”
这句话,是真的说到了沈曼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