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746wx.com

第二节 症状成因之—退行满足(1)(3 / 3)

意看到母亲或者自己的爱人流泪。这本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不能算是病态。

但是,如果发展到为了不看到自己在乎的人流泪伤心,竟然把令她伤心的对象贬低到极端,就是一种病态了。

就好比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曾提到过一个年轻女子的梦:她梦见自己平时疼爱的侄儿躺在棺材中。

根据“梦是愿望的达成”,梦见小侄儿去世,正是她潜意识的愿望。

这样一来,又可以联想到上述的强迫病例中。情况如出一辙。

她明明是疼爱小侄儿的,怎么可能希望他死去呢?

唯一的原因,就是小侄儿的去世,能给她带来一种莫大的好处,超越了她对小侄儿的疼爱。

这种好处就是:她曾经在大侄儿的丧礼上,看到过一个令她万分心仪的男子,之后再无音讯。

为了急于再次见到他,她就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小侄儿去世,重现一次类似的丧礼,再次见到那个男子。

由次可见,男女之间的爱,母子之间的感情,足以让人产生极端的思维。

当然,前提是这类人群失去了面对现实的进取心,只能在黑暗和迂回中满足爱的愿望。

所以,内向型的人更容易产生强迫症。可以称之为一种“退行满足”。

何谓“退行满足”?

从上面的例子,大致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通过正面积极的方式,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就只能妥协,把自己置于弱势,寻求他人的同情与施舍。

这是对“退行满足”最通俗的解释。

在现实中,这种“退行满足”也是十分常见的,只要不过度,也并无不妥。最多只能形容此人没有骨气。

这是很显而易见的“退行满足”。

其实,最早的退行满足,是很隐秘且朦胧的,正如患者的症状一般。

最早可以追溯到童年。

所以,症状可以解释为一种“退化”。

如果细心留意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在童年时很顽皮,长大后却很内向沉默,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少为人知的是,儿童的顽皮也有真假之分。

有些儿童的顽皮,目的只在于引起大人注意,来教导他,以此满足一种安全感。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他的父母也许对他比较冷淡。

只有他犯错了,才会来关注他。

所以,有的儿童故意去“招惹”大人,引起大人来“教训”他。

他们甚至很乐意接受这种“教训”。

这可以从他们调皮而满足的笑声中看去。

还有一种情况:

有的人在童年时性情刚烈。

当他在与人争斗,被人欺负后,常被人误解为老实。

他当时会强烈反驳,甚至动怒。

但在后来,他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别人称他“老实”的评价。

干脆把自己置于“老实”的弱势,享受别人的怜悯,放弃了自己的抗争。

几乎所有复杂多变的外界暗示所导致强迫形式,都可以用“退行满足”来解释。

再次回到第一个例子:男孩不忍母亲的伤心,已经达到一个病态的程度。这就是他强迫贬低外公的原因。但还不是根本原因。

同样是人,都有追求爱与快乐的本能。

不会无缘无故选择“退行“来满足愿望。

一定是在“退行“之前,心理就已产生了异于常人的变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