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染姐姐,你家来客啦!
张弄瓦探出头来:县令大人来了。
正在场院踩黄泥的柳春生揉揉眼睛:谁,谁来了?
县令大人她不认识,但县令大人身边的衙役,她认识啊!那不是她三女儿,柳禾么!
她慌忙跑出泥坑,舀水冲了脚,踩着草鞋就往林家跑。
林家大门被拍得震天响,孩子们扯着嗓子喊。
阿染姐姐,来客啦,县令大人来啦!
林春兰和林秀菊慌慌张张的放下针线篓子,小跑着去开门:谁,谁来了?
县令大人?哪个县令大人?县令大人来她家干嘛?
张弄瓦倍儿精神的跳下驴车:春兰,秀菊,范大人来看火炕,阿染和阿清呢?
林春兰盯着范嘉,这是县令大人?
她知道自己该行礼的,就是,见到县令大人怎么行礼来着,脑子里一团糊,下意识的回道:在,在读书。
她拔高了声音大喊:阿染!阿清!
林秀菊把两扇门拉到最大,站在门后,磕磕巴巴的请人进门:大,大人,请,请
谢韵仪和林染走出门外,两人同时行揖礼:县令大人安。
她俩出来得慢了一步,就是谢韵仪拉住林染,教她见尊者如何行揖礼。
她俩日后要科考,和县令首次见面的礼仪很重要。
文雅读书人形象,和上山下地农家姑娘形象,谁更有学问,一目了然。
范嘉递上点心,谢韵仪上前双手接过,再退回原处:谢县令大人。
不卑不亢不媚上,言辞礼仪挑不出一点毛病,不像是农家姑娘。
你们进学了?范嘉饶有兴致的问,可打算考取功名?
县里的童生秀才她都见过,对这两姑娘完全没印象。
谢韵仪再行一礼:回大人,我俩明年三月想试试。
范嘉颔首:听说火炕就是你俩琢磨出来的?心思灵巧,想必童生试不在话下。
谢韵仪和林染同时再行礼:谢大人吉言。
远远跑过来看热闹的村里人,都惊呆了:阿染和阿清要去考科举!
嘿,这似模像样的行礼和一问一答,还真挺有读书人派头的。
将人请进屋,谢韵仪微笑着问:大人前来,可是想验证火炕的热度是否足够?
范嘉:不错。
西厢房无杂物,大人请随草民前去一观。谢韵仪引着人往前走。
她和阿染住的屋子,可不想不相干的人进去东瞅西看。
第40章 阿染是她的无上至宝
从屋里的灶台,炕面,到墙外的烟囱,范嘉里里外外一边看一边问。
然后她亲自点燃了西厢房的灶,兴致勃勃的往陶釜里添水:我这趟来不算公干,你们也别拘束。
她笑着扫一眼屋里人:阿清和阿染在这陪着就行,其余人都各自忙去吧。
这俩孩子的阿娘阿妈,一看就是木讷老实的,想必也问不出什么话来。
西厢房空荡荡的,什么家具都没有,林春兰和林秀菊忙从院子里搬了椅子来。
范嘉不嫌热的坐在灶洞前,给灶洞添柴:四端之心,何解?
林染和谢韵仪:
考校来得猝不及防。
谢韵仪朝林染使眼色。
林染:出自《孟子》,指人性中的仁义礼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谢韵仪: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今有三人同行,一人先走五百米
林染:第三人三刻钟后追上第二人,五刻种后追上第一人。
谢韵仪和林染十分有默契。数学题林染答,法令条文谢韵仪答。四书五经中,谢韵仪教过的,林染答;没教过的,自己答。
范嘉连连点头:以你俩的学识,若字能过得去,童生试必过,秀才试也能去试试。
秀才试能不能过,关键在策问。
范嘉不觉得两个十五六岁的农家姑娘,能写好策问。
水烧开,林染沏上菊花茶,一人一杯。
范嘉起身去摸炕面,目露惊喜:炕头已经热了,炕尾也能感到热度。
林染面色淡然:夏日热得快,冬日可能得烧一个时辰才能热。
烧了这么久,卧房完全没烟。
范嘉突然意识到,这个灶烧水热得快,出的烟也不多。
这灶有何不同?
灶洞大,炭灰边烧边落,所以灶洞内氧气充足,燃烧充分,不费柴,陶釜热起来还快。
林染当然不会解释这些,只说:灶洞大些,烧完的炭灰能自己落下去。大人可去我家厨屋看看,灶洞连着外头的烟囱,烟气顺着走了。
范嘉不关心灶好不好烧,她就是随口一问。
林春兰和林秀菊,听说县令大人一行都没吃晚饭,立刻就在厨屋忙活开了。
张弄瓦前天走得急,还没见识林家的灶有多好烧,兴致勃勃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