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宁十五年秋七月,梁公发彭城,自泗水入淮,舟师至金陵。满朝文武于江畔相迎,鼓乐喧天,冠盖云集,极一时之盛。
对于金陵的百官公卿而言,自从乾宁十一年北伐挥师,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成肃了。这位功勋卓著的梁公年近花甲,并未穿官服,而是身着明光甲。沉重的铁甲在身,传闻中重伤不起的梁公依旧身姿挺拔,威武雄壮之气不减当年。
孟元策行伍出身,自然知晓这铁甲吃力,率众人奉迎之时,不无忧虑道:“殿下何故如此?”
成肃不以为意,道:“自从乾宁十一年离京,至今尚未向天子复命。既以此始,当以此终。”
孟元策唏嘘不已,忽而听到成之染的声音。
“可是殿下来迟了。”她说。
成肃望着她,道:“惟愿天子莫怪。”
成之染从对方眉间看到了深深的沟壑,他的面容比去岁相见时越发沧桑,岁月的痕迹是如此明显,她缄口不言。
精甲曜日的金吾卫一路开道,刀戟林立,次第排开,劈波斩浪般护送车马回到东府城。留守的文武将佐在城下等候多时,恭恭敬敬地夹道相迎,锣鼓笙箫声不绝于耳。
成昭远率众人拜倒马前,成肃高踞马上,望了他许久,挥手让众人起身。城头顷刻间响起迢递钟鸣,惊飞而起的一群白鸽,扑腾着隐没在天光之外。浩浩荡荡的人马来到成府外,成肃勒马止步,目光落在众星捧月般的幼女身上,似是一怔。
那幼女仰头看了他一阵,举起肉乎乎的胳膊招动着,脆生生喊道:“外祖……”
她身旁妇人抱着个周岁模样的幼童,闻声也喊了起来,呜呜地含混不清。
成肃明白了,这大抵是他的一对外孙。他从马上笑起来。
曹方遂和常宁扶他下马,他微微俯身,招呼那两个幼童:“来,过来。”
成洛宛往前走了两步,望着眼前陌生的将军,扭头扑进了成之染怀里。反而是徐长安被乳母放下,迈着小短腿走来,被成肃一把抱起。
他虽然已满周岁,可是话还说不出几句,呜呜地喊着,忽而又咧着嘴笑。在成肃怀里,他望见密密麻麻的人群,朱紫冠带,铁甲银枪,一张张面孔,他从未见过,于是睁大了眼睛,好奇地从众人脸上掠过。
成之染想着她父亲有伤在身,示意成昭远将徐长安接过。
成肃却不肯松手,抱着小外孙阔步入府。明亮的日影之下,久别的府邸显得格外柔和温煦。高大的槐杨随微风闪动,荫蔽了他所熟悉的一切光景。距离他搬进府中,已经整整十二年,府中的一草一木,仿佛不知不觉成为他的一部分,如今在沉静地闪耀着迎候他归来。
他,终于回来了。
第368章 梁王
成肃风尘仆仆地前往沧海堂,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母亲。
温太妃与长子久别重逢,激动得泪流满面。她向来身子骨硬朗,可自从春天里病倒,一直没彻底见好,近日听闻成肃要回京,周身气色也为之一振,今日早早在府中等候,拿定了主意要亲自为成肃接风。
成肃愧疚道:“是儿不孝,难以在家中侍奉。”
温太妃只是问他:“你回来,不会再走了罢?”
成肃不言,唯有叩首而已。温太妃握着他的手,止不住摇头叹息。
府中早已准备了盛大的家宴,为成肃接风洗尘。成府这些年人丁兴旺,纵然成雍和数名子侄各自出镇,座中大大小小仍有十几个男女小辈,加之温太妃、桓夫人并一干女眷,当真是钟鸣鼎食,富贵满堂。
成肃卸下了铁甲,酒酣耳热之际,于座中把箸击盘而歌,引得温太妃开怀,仿佛在此时此地,他不再是权倾朝野的梁公,而仅仅是久战归来的旅人。
成之染也有许多年没有见到她父亲如此高歌,她祖母眸中莹润的泪花,与当年她父亲第一次征讨海寇归来之时,并无二致。徐长安随着曲调蹦蹦跳跳,令成肃大笑,他似乎对这个外孙格外喜爱。
日暮酒醒,曲终人散。徐长安仍旧缠着成肃陪他玩,成之染将他抱起,道:“外祖太累了,莫要再胡闹。”
成肃捏了捏徐长安的小脸蛋,脸上带着微醺的笑意:“鹊儿舍不得外祖,那就留在外祖家里,不要回去了。”
徐长安自然听不懂,只是扑腾乱动。成之染望了成肃一眼,道:“阿父,早些歇息罢。”
成肃哈哈一笑,颔首道:“我累了,我累了……”
曹方遂和常宁扶着他远去,成之染伫立良久,禁不住将怀中幼子抱得更紧。
徐崇朝沉吟:“梁公之意是……”
成之染微微摇头:“他醉了,逗孩子的话,怎么能当真?”
斜阳余晖下庭院深深,她收回目光,廊下皂荚树摇曳披拂,清香扑鼻。昨夜风雨后落了许多青翠的碎叶,被人扫在庭阶下,宁静中又生出支离之感。
她与徐崇朝在东府留宿,出阁前的居室一如往日,看得出时时有人打理。高案上仍旧摆着刀架,静静地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