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方兄再读。”
虽转春了,天气还是有点冷,春风裹着似霾似雾的细雨霰雪,方郑氏忙了一阵,见菜都准备齐了,虽不算奢侈,倒也香气四溢,又见时间不早了,就到了厅处,还能听见朗读声,只是有点哑了。
凑近了看,发觉张胜昏昏欲睡,打着哈欠,而余律听的认真,自己儿子方惜还读着,声音有点嘶哑,不由心疼,就要说话,却见着方文韶脸色有点凝重,摆了摆手:“轻点说话。”
方郑氏抿了一把鬓角,说:“春寒,天也不早了,用晚饭吧,读书也不必急于一时。”
“再等等,这本读了就读完了。”方文韶若有所思,这时恰读完,当下让方惜喝茶,自己摸了摸胡须,说:“既读到了经意的心得,不如诸位就以方才读到最后一句为题,写一篇经论?”
这话倒让苏子籍很心动,他深深吸了口气,整理下大脑,看了一眼紫檀木钿,见得“【四书五经】6级(5137/6000)”,心中惊喜。
十几篇读完,虽有的有重叠处,但一口气冲到了6级,还有几百就可抵达七级。
而七级的水平,不知道去府试,行还是不行。
现在能得到有丰富科举经验的举人一对一指点,这可是个好机会。
要知道,在县学,教导的虽也有举人,多半是已考取举人十年以上早就放弃了继续往上考的老举人,论起学问来,虽也都扎实,未必如方文韶这样老道。
方文韶可一直都在读书,试着考取进士,虽几次都落第,更年轻更有经验一些,这可是经验宝库,苏子籍当即说着:“那我就献丑,请伯父您指点一二了。”
“有志气。”这样态度,让方文韶点了点首,而余律见状,摇头而笑,拉着张胜一起取了纸笔,写起文章。
方惜也有些技痒,也加入其中。
这经论讲究知识积累,以及阅历,哪怕方惜这样有着家学积累的学子,若阅历不成,写出来的经论,也往往也只是中庸,没办法出彩。
要知道,眼界阅历,可不是能靠自己凭空想出来,跟走万里路,见惯大场面的人没法比。
也因此,天赋就非常重要。
苏子籍刚刚因得了方文韶的知识与经验而快速进步,现在要写经意,真是毫不拖泥带水,提笔就来。
几乎只用不到半个时辰,一篇经论就当场写了出来。
方文韶一直关注这几个后生,见苏子籍放下笔,立刻过去,低头去看。
“方伯父,请您指点。”因不是科举考场,无需在意细节,苏子籍写完,就将文章双手递给方文韶。
方文韶接过来,先一目十行看了一段,但没有看几行,就抬起眼看了苏子籍一眼,又重新将目光落在破题处,一字一句看了下去,并且还低声念着。
“道之不明久矣,士欲言中庸之言行亦难奚哉,古之所谓中唐者,尽万物睹理而不过,循循焉为众人之行,可也”
第21章 经意
看完这句,就忍不住向苏子籍投去了一眼。
“此人真是读书种子,我原本以为此子要读书仅仅是攀附之谋,不想是真得了要旨者,不过十五岁年纪,能写出这经论,实可叹一声后生可畏!”
方文韶并不知道苏子籍是因得了自己的经验,方能进步神速,而且风格相似,让方文韶更生出知己之感。
“虽文章还欠了点火候,但是这是相对举人来说。”
“要说府试之秀才,不敢说如取囊中之物,也十之八九。”
“这样的人,就算未必是贵人,中个举人也不难,特别是考虑到才十五岁,更是前途广大,若能考取了进士,走上朝堂,本县就多出一个县绅人家了。”
别看方家有个举人,在这镇是两大姓之一,但跟郑家这种出了一个进士的家族比,已落了下风,若不能在自己或方惜这一代出个进士,怕这三秋渡,会渐渐变成众人眼中的郑家镇。
虽两家交好,可这不是方文韶愿意看到的事,所以才会想要替儿子结交善缘,但这少年还得再看看。
这念不过是快速闪过,现实中,方文韶不过是微微一怔,看完也不说话,见余下几人交卷,一一取过看了。
看完,方文韶心中一叹。
“张胜可算最次,只能说勉强取个童生,还得看运气。”
“余律和儿子方惜,已有点火候,中童生是理所当然,府试的话,也可以试下,看运气了。”
“至于苏子籍,锥处囊中,其末立见,虽没有抹平到举人的差距,但也差距不远了。”
方文韶是过来人,深刻知道童生其实有点天赋,认真学习,就可考取。
童生到秀才也不难,但秀才到举人,其实有个天堑,相差甚大,多少个少年成名的神童、才子,都卡在这一关。
有人说是时运,这有关系,但更大的原因是跨不过这天堑。
而这少年,竟然已经接近了。
当下心情很复杂,对苏子籍说:“苏贤侄,你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