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差不多就能概括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
我上课真就是按部就班、到点走人,哪怕之后没有其他安排,学生有事基本都是给我发邮件,或者预约我的会面时间。
然而,学生好像还挺喜欢我,我经常从学生那里得到的正面反馈,每个学期末都会有校内问卷调查,我还曾经拿过本校的教学卓越奖。
我退休前几年才搞明白是怎么回事,那理由简直令人哭笑不得,总结一下就是:学生眼中,不点名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不挂科的老师更是好老师。
我大概是在剑桥的时候沾染一、两个坏习惯,三一学院整体氛围还是很自由,一个本科生的上课时间永远少于每周20小时,教职的工作时间同理,真就完美遵循英国学校的教育哲学:提供一个令天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换言之,自由放任的教育方针,好听一点的说法就是学风自由。
我的课堂从来不点名,我不想浪费那个时间,来上课的学生会来上课,不来上课的学生不会来上课,反正大学一直都有挺清晰的录像设备,学生登陆账号就能看到教学录像,有疑惑就发邮件问我。
我习惯在考试中留几道主观题,这样比较容易放过那些在及格线蹦跶的学生,最后算总分还是挂科的学生我也就只好布置一篇论文:反思自己在这门课中学到什么;这就是走个过场,学生随便交给我什么反思,我都会给他们及格,更高的分数就别想。
所以,无意之中,我好像就变成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原因大概就是大家所说的:学风自由。
我每学期教2-3门课,每年面对200到400名学生,我其实记不住大部分学生的名字,我也很不喜欢高强度的师生互动,我更喜欢坐在办公室里进行研究;我的研究设备只有一台电脑和纸笔,我不需要有更多设备,基于这点,我应该算是十分节俭。
做研究要趁早,四十岁以后,我明显感觉失去创新能力,我那时也已经升为教授,我享有大量学术自由,我选择转变研究领域,从经济建模转去研究经济思想史,成天埋首故纸堆,整理前人的思想与观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这些人的原著,我或多或少都有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