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746wx.com

买活 第527节(4 / 6)

,他既不知道彩云道来了多少人,也不知道他们都住在哪里——

或者说他知道得并不全面,也没有发动人手去统计,如此一来,彩云道的情况基本就是一片混沌,什么都得猜着来了:在南洋,还能通过高产稻种的发放来推测实控区的人口和耕地数量,但在彩云道连这个条件都没有,因为交通不便,在彩云道落户的百姓,官府是不指望他们输出余粮的,而且也根本做不到按时发放稻种,就这高原山路,雨季还经常滑坡什么的,一个耽搁,种粮运下去黄花菜都凉了。

因而,彩云道高原的农户,新移民是以种土豆为主的,高产稻只是辅佐配角而已。土豆在天气偏冷的地方,自留种毒性较弱,和高产稻配合,足够养活新移民了。能自给自足,就算是达成了官府预期的目标。至于说迁来的百姓,是否有意愿来帮工修筑昆顺走廊,这就完全悉听尊便了。

圆性能把五尺道沿路,以及通往各村镇的小路修好,沿路的治安、补给,配合官府一起梳理清楚,再保证那些修筑昆顺走廊的工人,不论是受雇还是自发助拳,都能吃上饱饭,不用真的自带干粮,这就已经是使尽浑身解数了。

多的东西,不需要要求,要求了也做不到,这和南洋现在的局面其实也是非常相似的,只是总督大人心气高,面对的压力也大,他嘴上说着大不了不当这个官了,但圆性却深知,真不想干的人,才不会把这话挂在嘴边,都和自己似的,一切顺其自然,早已勘破了贪得执迷,情绪上反而如一波死水,不会轻易再起波澜了。

不过,平心而论,这个总督如今也的确不好干,光复安南,收服三主根本不是什么难点,甚至不值一提——对见识过定都大典上,买活军军士风采的安南三主来说,要他们鼓起勇气和买活军大战,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哪怕安南上下君民一心,都是螳臂当车般的不智之举。更别说安南境内早就被连年战乱折腾得民心浮动,乱成一锅粥了。

知识教这里一发力,把农庄的百姓往山上领,城里的军士,没有人种粮食,没有壮丁抓来补充兵源,面对在上游虎视眈眈的彩云道各族,海边遥望的买活军,还有接壤处不怀好意的邻国……除了哀唱‘穷途兮日暮’,还能做什么呢?灭国都没费什么劲儿,还是惯用的手段,几个方向一发力,硬仗基本没打,安南就传檄而定了。

至于那些在投降过程中的种种丑态,圆性连打探的兴趣都没有,他平日里实在是太忙了,只要知道一个结果即可。而他来开会时,郑地虎等人也根本没和他夸耀,没这个闲心:三主归顺,只是一切磨难的开始,不论是对知识教还是对南洋总督府来说,他们都势必面临一个极度艰巨的局面——管理人员是没有的,短期内也不可能增加,新增人口是极多的,生产任务是繁重的,心情也是紧迫的,语言还是不通的,如今会说官话和安南土话的人手就这么些,哪怕连语言老师都算上,洒在这么大的土地上,也是杯水车薪。

大家开会时已经完全放下了派系和门户之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看出对方脸上的死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的开局连种子都没有,除了蛮干,别无他法——郑地虎也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抓大放小的时候了,且不说精细化统治,现在的要紧事甚至根本不是在安南建立起统治,这些都先不去想!

首要的就是建立起仙种基地,由种子入手,先提起一条线来:总督府的底线就是大家都种田,都学会种高产稻,能把米卖给官府。至于说村子里谁管事,乃至扫盲识字等等一系列买活军惯用的手段……这些都可以不提!你就沿用旧规矩,宗族制也好,知识教信仰也好,只要能把日子过下去就可以,现在的关键是米,还有米能换到的物资!

物资是有的,谢天谢地,冰雹并不影响工厂开工,如果不是南洋的天气限制,甚至还有多余的毛线能卖过来呢。这条最基础的生命线,在上下一心、不计代价的奔走之下,颤颤巍巍地建立起来了,并且还真的勉强维持住了运转,当然,代价也不可谓是不沉重,比如说占城一泻千里的卫生水平,近乎无法解决,就算是总督也只能接受被这股子臭气给腌入味的命运,并且真正理解了他的洋番朋友,为何介绍说他们国家的贵族往往都住在乡下。

这些代价,有些是眼前的臭气,有些是日后的隐患,在紧急的现状下可以捏着鼻子暂且不理,但仍然有更紧急的问题会随着时间浮现——事实证明,粗放式或者干脆是放弃式的管理,必然会有种种问题,否则社会不会一再追求集权治理。

即便有仙种作为缰绳,各地的村落在最开始那口气缓过来之后,陆续仍是出了状况,有新旧之间因为语言不通而必然发生的摩擦,也有村民对管理和改变的不适应,很多村民闹事之后,指望得到的是一个温和公平的新主子,继续过着一种小村落、少交流的耕种生活,他们认为现在的村子人实在是太多了,田地也开垦得太多,同时种地的方式也不是他们习惯的……他们才从那种窘迫的战争阴影中逃出来不久,又很荒谬地想要回到被记忆美化的,还没有变得很坎坷的那段日子里去了。

虽然这些百姓没有一点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