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746wx.com

买活 第522节(5 / 6)

的事——他们把栈道加宽到可以过车的地步了,而不是原本只能让人斜签着身子行走的那两根木头。说实话,如果栈道没有加宽的话,这支队伍根本不知道要在此处耽搁多久——把土路铲平压实,搬走石头,铲走树根什么的,这个大家都能做,可要在绝壁上整修栈道,这个的确不是这支流民队的所长。

就这样,心惊胆战地沿着几百年没什么人走的道路,走了半个多月的功夫,他们算是进了蜀地——先一个感到的,就是气候上的不同,走在路上,随时都能听到潺潺的水声,山间小涧清凌凌的,让人看了心里就喜欢。走在路上也比之前要容易出汗,身上感觉容易起垢了,而不是从前那样只积尘,洗澡的需要也比从前迫切了一些——这里的气候明显要比老家湿润得多了。

冷虽然也冷,但人们的心是火热的,有水——有水就能种田,能种田心里就踏实,对这些百姓来说,有粮食比有钱还更踏实得多了,因为他们的确是真真切切地生活在‘全道减产’的焦虑中,体会过那种拿着钱也买不来粮食的感觉。银子算什么?说它值多少,它就值多少,在饥荒的时候,哪怕是黄金,都没有等重的粮食宝贵!

他们还不算是真的很饿过肚子,尤其是那些在金豆流传后才逐渐记事的年轻人,他们记忆中,食物总还算是比较充裕的,至少没有饿得烧心的时候,但即便如此,在本地稍微安顿下来之后,他们还是感受到了强烈的羡慕——蜀地是不必只种金豆的,这里水汽充足,大家还是更喜欢种水稻,红薯、金豆和玉米,只是作为主粮的补充种着,收成也要显著地好过老家。

很多人到了这一刻,才明白为什么黄来大哥很执着地想把他们弄到南洋去——他们实在是到了川蜀,才知道什么叫做肥沃良田,什么叫做种什么长什么,什么叫做水浇田。

而甚至当地很多人,对此还司空见惯,他们说南洋的气候是更好的——川蜀这几年都做不到一年两熟了,也是受到气候变冷的影响,只能一年一熟。可南洋那边,依旧维持着一年三熟的收获频率——甚至,据说有些得天独厚的地方,还能做到两年七熟,两年,七熟——两年就是老家七年的收成!

到南洋去!

当这些在减产、歉收、干旱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到了真正富饶的所在,听说着另一个更富饶的地方的传说时,他们才真正从内心深处,咬牙切齿、急不可耐地赞成了家乡领袖的计划,他们的欲望一旦从麻木中复苏,就立刻受到了极致的滋养——再怎么艰苦也好,那是两年七熟!

就算是隔了千山万水,不能把粮食运回老家,运给身处于四伏危机之中的亲人,但是,他们可以想些别的办法——把亲人们带到那样的好地方去!就算他们在川蜀安了家,但他们的亲人也可以离开干旱,离开虫灾的威胁,去到一个更易于积攒粮食抵御风险的地方——

南洋——三山通道,昆顺走廊——两年七熟!两年七熟!

把五尺道拓宽,把昆顺走廊的独轮车道修出来,把通道打开,让乡亲们到南洋去!

第1101章 左支右绌

“南华的可耕地统计出来了没有?计多少亩?现在还有部族居住吗?有没有下到实地去看过,确认没有人住了吧?”

“我记得去负责的人是……陶姐?陶姐昨天回来了吧?今天来上班了吗?”

“来了来了!”

陶珠儿挽着袖子,疾步从内室走出,奔向桌子翻找着自己的笔记本,“都是土人带我去盘的,亲眼看了,附近没有人居住的痕迹——这几年串到彩云道的亲戚是越来越少了,很多土人都愿意翻山去川蜀,地是都荒着的,寨子也没人住,我带了一些泥土样本回来,初步评估,肥力是还有部份残留的。第一年种不了口粮,但可以种点肥地作物——大豆应该是能种得的。”

“亩数呢,统计出来没有?”

在门口站着的年轻人,着急忙慌地问着,语气也因此不可避免变得有些严厉,陶珠儿不往心里去,摇了摇头,“现丈量是不能的,想着回来按档案室的记载去估算,地方我是都记下来了。这不是正要找么,算出来之后立刻给你——也就半个来小时的事。”

“行,上午务必要给我,我中午就要动身回昆明了!”

这个黑黑瘦瘦的祭司,在本子上又记下了一笔,好像是把陶珠儿的情况做了个标注,转身又关切起下一项数据来。不大的县衙本就忙碌,现在更是不可开交,大家都被驱使得团团乱转。陶珠儿也忙返身回到只有一个人值班的档案室,“资料找到了吗?肯定是有的,你再翻翻——当时就是我登记的,我连序号都记得清清楚楚,你再看看,是不是夹到别处去了。”

“桃子姐,真没有,会不会是别人借去了没还啊?”

“这……”陶珠儿的眉头也不禁紧紧地皱了起来,“这得问你了啊,档案一动都是要留痕的,不然丢了算谁的?你问我?你这都接档案室接了快一年了。”

“平时都是登记入册,也……也没这么找过。”小吏目的面孔涨得通红,她的语调依旧留有不少本地土话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