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厢军们,沿路开了许多眼界,可在这冷冷清清仿佛逐渐落魄,只是气韵犹存的金陵,他们所感受到的是另一种别样的气息,这种凄凉、无奈而又坚韧的气质,似乎是金陵的底色,在他们参谒大报恩寺时达到了高峰:大报恩寺的宝塔依然气派非凡,虽然身份不够,也凑不出香火钱,难以入内,但在塔基旁仰望高塔,见到那绿翠含蕴的青彩琉璃,在夕阳中熠熠生辉,注视着大和尚们抬着灯油,走进塔门,在夕阳中,明瓦窗内,一盏盏油灯依次亮起,整座宝塔似乎由内而外放起了光华,依然是非常震慑人心的景象!
正所谓:宝塔凌云一目江天,这般清净;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虚明。琉璃塔中,每层都有两扇名贵的明瓦窗,在窗内点上油灯,光彩透出,夜间便可做到真正的‘灯火通明’。这样的高塔,让人抬起头都看不到顶,对于一辈子所见到最高的建筑物不过是京城使团超市的百姓来说,的确叹为观止,让他们忍不住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这可算是华夏第一高塔了吧?”
“极高!竟还都用的琉璃,太奢靡了!”
“便是买地怕也没有这样的高楼!使团超市当没有这么高的!想看个顶,几乎要翻过去跌一跤了!”
“瞧着是没有,这个更高不少了!”
“这就是所谓的‘大报恩寺点仙灯’么!”
“也不知道羊城的大图书馆,能不能相比……”
楼高百丈,在琉璃塔这里不是个夸大的词汇,虽然不知具体多高,但当真是高耸入云,让人心旌摇荡,直呼此行不虚。众人都认为,琉璃塔足以压住金陵这一日畅游的阵脚,让人打从心底叹服大敏的能工巧匠,为这样的名胜居然诞生在本朝,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可是,这样交口的称赞,在离开报恩寺之后又很快地单薄了起来,人们兴奋的议论之声又很快平息了,因为他们再一次地回到了大报恩寺残毁的庙群之中:大概数十年前,庙里发生火灾,把殿堂烧毁了百十间,自那之后,一直没能筹到银子重修起来,大报恩寺的庵堂由此残破。
有些地方简直是残垣断壁。只有琉璃塔附近的大殿还算完整,虽然僧众在那处开了新的山门,但过往游人回城还是要从废墟经过,所见这些年代久远的残屋,也不免唏嘘,仿佛透过了这些旧屋子,见到了敏朝国力的稀薄,毕竟,这是琉璃塔所在的地方,居然连这里都重修不起来了,可见……
再往回看,初暮的夜色之中,琉璃塔熠熠生辉,流光溢彩,在夜空中仿佛还要压过初生的明月,而这些残桓反而似乎更衬托了它的华美出尘。它就这样骄傲地矗立在夜空之中,作为当今天下最不可思议的建筑,似乎仍在向世间证明着它所代表的朝代,曾达到的强盛与文明的高峰。尽管在它足下的人,所见到的不但有它的美丽,还有那美丽之中不可忽略的,王朝末年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倔强和悲凄。
这一幕是极美的,却也极为感伤,它所散发的强大的感染力,似乎竟跨越了重重红尘的迷障,点化了这些顽劣莽汉的灵性,让他们一时也丧失了言语,沉浸在了这样复杂而幽怨的美丽之中。事后想来,他们对于金陵,甚至于对自己所身处的敏朝,所有全部的印象和领悟,似乎都在这一幕之中。
第966章 之江道爱戴六姐
待到从金陵离开, 重新回到京杭大运河的线路之上,这一趟漫长的旅程,也就快到尾声了,主要是从金陵回到广陵之后, 再往下走, 出了镇江就算是进入买地的地界了, 从常州开始,姑苏、湖州,武林, 这就算是到了大运河的终点。接下来将无法再维持运河两岸有厢军和侍卫护送船队的局面,因为从武林再往南去广府道,怎么看都是坐海船最方便。
如果不从武林港口上海船的话,那也要走钱塘江去衢县, 再从衢县换陆路去云县,在云县上海船去广府道——总归都是要坐海船的, 从云县到羊城港,不论是陆路还是内河水运都非常周折, 便是钱塘江两岸也远远谈不上能让大队人马在堤岸跟从的条件。大运河两岸, 在北方以平原为多, 而且毕竟是人工河道, 堤岸屡屡修筑,这才有走人的条件。船一过浙中, 到了南部两岸都是崇山峻岭, 人在岸上跟?很多山完全没有路走, 可以说是人迹罕至,原有的村落现在都荒废了,走在山里, 连吃饭的条件都没有!
“荒废了……自然都是下山去了,山下有工做,想种地也有地种,还在山里待着做什么呢?”
在常州,到营地里来兜售特产的小贩就是之江道人,大家反而是在他这里买到了镇江香醋,因为在镇江时,他们没有进城。他是这样说的,“我们之江道的人还是很喜欢做工的,既然有事做,能吃得饱饭,我们就服从六姐的管理。她要我们怎么样,我们也只好照做——万幸,六姐对我们倒很宽厚,并没有薄待什么。不像是敏朝的未皇帝,总是记恨我们江南、之江道的百姓拥戴陈友谅的事情,对我们多加刻薄。读书人不知道,我们之江道的老百姓,倒挺喜欢买活军的。”
这大概是实话,大家很快发现之江道的民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