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中,什么不孝、霸道,似乎都不是事儿,因为虽然有人受了这些罪状的妨害,但也总有人会享受这些性格的好处,唯独的顶天大罪就是不勤劳,凡是不勤劳的人家,就犹如沾了什么秽物一样,村里人都捏着鼻子不愿意和他们打交道,甚至还会请求村长,让县里衙门把他们捉走了,生怕这懒惰传染开来,带坏了自家的小孩。
就这样,很快的,村长和田师傅也学会拿捏村民了,开始把一些种新作物的机会,和村民平时的表现结合起来,同时对他们宣讲一些其中的好处。就譬如说这种果树好了,为何农闲时分来做红薯粉的汉子,都可以在行地讲起好几百里之外的太湖果农的事情,还有县里要开的罐头厂?他们又是如何知道这罐头厂是什么东西?这就是田师傅几个月来铺垫的结果,田师傅平时给大家讲得仔细,大家这才知道,这果子吃不完,除了做成蜜饯之外,还能做成罐头,罐头里装的都是好东西……种几株果树,好好照料下,几年后一年没准又多个千把块钱的收入,实在不行,家里人也多个吃口!
好,等大家都想种果树的时候,再把买果苗的资格和扫盲班的成绩一绑定,这不就把农户们给拿捏了吗?农户们这才发自肺腑地认识到什么叫政审分,政审分的作用……并且开始跟着审视自家的情况:自己虽然不是那种闲来无事就打老婆的孬种,但是不是也染了村里的习气,看不顺眼了揍个两拳,踢个两脚,叫教书先生或者是常来村里巡视的女干部看在眼里?有没有阻挠家里的孩子上学,要他们没事多在田里干活?有没有无视买活军的规定,私下给不到结婚年纪的孩子成亲……
若这些都有,那好事儿凭什么轮到你头上呢?倘都跟从着田师傅和指派下来那村长的意见,把这些给改了,虽然平时被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当成了衙门的走狗,没一丁点骨气,但这会儿是不是眼看着就得了好处?
虽然都在一个作坊里干活,但各家的情况各人自己心里清楚,有谁能买新种苗,有谁买不上,多少都有个数,别看作坊里干得热火朝天,这些人第一年来干这活已经成了熟练工(红薯粉干虽然工序复杂,但和做米粉干道理是差不多的),好像各自都等着卖粉干挣钱,极有盼头,其实心底各有各的盘算,只是都藏着不说罢了。
忙忙的到了下午,因为怕下雨的缘故,还把外面的缸子都封好盖上,晒场上的红薯粗粉、粉干都收回来在屋子里晾好,大家各自回到家里,这才寻了家里人,把心底话说出口,各自计较起来——对种新果树这事,其实都是藏了一些没说,各有各的消息来源,此时各自倾吐,也有从田师傅那里知道的,也有从村长那里听说的,数目倒是大差不差:“第一批新种苗,村里是有三十/一十五棵,说是一户人家最多两棵/三棵,分法一个是看成绩,还一个是看政审分,当然也看各家的申请。”
“爹爹/大哥/娘/婶子……你说,我们家这情况,能不能申请?敢不敢申请?护不护得住这几株树苗来哉?怕不要才到手就吃人毒死/拔掉/砍断……这断头债找不到是谁下手,怕倒还欠了衙门的钱哉!”
第942章 巽山村的心眼子
生活在相对稳定的乡村内, 是否就是岁月静好,除了耕种劳作之外什么都不用去考虑了?在华夏如此广袤的农土上,当农民从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是颇为需要一些胆色、血性和谋略的, 这些素质和作为基础的吃苦耐劳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一个农户在乡村中稳稳立足, 保持住自己的一份基业,并且有把血脉延续下去的希望。乡村生活和静好实在没有太大的关系,反而更像是残酷的血肉磨坊, 若没有硬骨头撑着,很快就会被岁月消磨成了无声的粉尘, 成为博弈赢家活下去的资粮。
就说胆色和血性吧, 在湘西这里,日常的耕种倒似乎是不需要这些,山林间也没有什么猛兽,需要农户们用血性去搏杀, 可此处多山, 上好的耕地、水源,却也不是俯拾皆是的,邻村之间争斗起来, 你家里人要是处处落后,不敢冲在前头, 那就是在本村,也会遭到其余村民的排挤、议论, 就此沦为村中的底层,处处受人欺负,这样的欺负有时甚至会转化为欺凌, 直到农户本身在村里存身不住,不得不卖身去做了佃农,或者沦为流民,离乡去寻找生路,这才告一段落——仔细考量下来,这就是一种淘汰机制,不够勇敢孔武的人家,不能在冲突中维护本村的利益,那么便自然地被群体排挤了出去。
拥有武力才能立足,才能保护村落同时保护自己,而拥有劳力,才能干重活,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布匹,养活自己,当农民的虽然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运用得非常娴熟,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极端重男轻女的思想,能打架能种田的男丁,是一个家庭的根基,男丁越多,根基就越牢靠,说话也越响亮,在村里也越没有人家敢于来招惹。
很多时候,一户人家敢不敢冒险在家业上做出一些新尝试,直接是和家里的人口挂钩的——这就和谋略有关了,像是引种新果树也好,开个鱼塘养鱼、开个蚕坊养蚕也好……这些并非是种植主食,而是进行经济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