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刘有良有本奏!”
沉稳的四字,却仿佛一根利针,一下戳破了绷紧的纸灯笼,叫那被关在里头的火苗一下肆意地流淌了出来,文武百官中,有人侧目而视,满是惊讶,但更多人却有一种紧张被释放出来的解脱,他们的呼吸一下急促了起来,刚才被关在内心灯笼里的紧张,现在流泻出来了。却也有一种异样的放松:真的……出列了!计划成真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开始了!
“上前来!”
对鸿胪寺来说,这是意料之外的奏章,但对司礼监来说未必如此,一次朝会三封奏章,正常,第四封也不算是多,他没有留意到丹陛下的小动静,尖着嗓子如常叫进,众人注视着刘有良徐徐往前,来到丹陛之下,将笏板换在左手,掏出奏章来展开——就是最迟钝的人也意识到不对了,一般来说,礼仪性的奏章内容很简单,在笏板后夹一片纸张即可,直接掏奏章来读,这是准备长篇大论了!
别说内阁本月轮值朝会的大学士周大人,乃至一班高官公侯譬如雄国公等人了,就是司礼监大太监王志忠也发现了不对,他扫了刘有良一眼,虽然面沉似水,但却并未阻止他念奏章: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刘有良读奏章这就是祖宗天理!是国法赋予他的权力,没有任何人能予以剥夺!
“臣请向买活军宣战并处死鼓吹‘代管说’妖人,废特科!”
果然,这刘有良,第一句话便把天给捅破了,直接在上头戳了三个孔!此人的嗓门还奇大无比,不知是否因此,被选为出面挑头之人,此言一出,别说王志忠的脸唰的一下就沉下来了,便连下方的文武百官,都是‘嗡’的一声,一阵哗然,不可遏制地交头接耳,纷纷望向刘有良,听他读完标题,去读正文:
“兵部职方司主事刘有良谨奏:昔有名臣忠言,为直言天下第一事,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者,今之治安,竟无从言及万世,甚至以一二日之安而为奢求,祸已非远,乱在咫尺,乃京师仍非净土,而门扉已有盗徒……”
门扉已有盗徒——刘有良的第一句话,就把矛头指向了田任丘!
第842章 朝会兴乱(中) 京城雄国公 火升起……
“……纵观诸省道之急灾, 非君子良臣不能纾困济民,觉迷途而未远,昨日之非犹可追……”
“诛奸臣、清小人而近君子……”
“上下同心, 戮力对敌则其困自解……”
洪亮的话音, 在皇极门前回荡,文武百官一概肃静,在前方站着的大臣们, 甚至半侧着身子, 公然打量着刘有良的身影,当然还有他这封石破天惊的奏疏, 虽然他的言辞已经极度大胆,甚至可以说有些大不韪的味道了, 但依旧没有任何一个人打断他的陈述——刘有良已经站在这里了, 哪怕他骂的是皇帝的列祖列宗, 也要等他骂完了再处置,更何况这一次被骂的主要对象,皇帝和田任丘二人还都不在此处, 没有直接领导下令,又有谁愿意出头来把他打住呢?
骂吧, 骂吧……这不会是第一封敏感的奏疏,也绝不会是最后一封, 不说别的,就光是刘有良引用的‘治安疏’, 那骂的就丝毫不逊色于今日的折子,这一次上折,对刘有良个人固然是一件大事,但站在王朝的角度来说, 影响却是小得有限,无非是又一次政治表演而已,刘有良将付出生命和仕途的代价,来成就他在士林间的美名,姑且不论是否认可他的政治观点,但这份勇气和风骨倒还算是令人欣赏的——这至少证明了刘有良愿意为自己的理念付出生命,虽然这样的人也有这样的人讨厌的地方,但不可讳言,他们又要比绝大多数官僚可爱得多了。
刘有良付出巨大代价,宣讲了自己的政治理念,提出解决方案:杀田任丘、贬特科进士,同时对买活军宣战,守住江南一线,而祖籍江南的官员富户们,此时也当倾家救国,阻止更大的危机,在买活军这个压力面前精诚合作……
老生常谈的想法,非常的天真,是这种君子系官员的通病。他挑选这个时机上书也很巧妙,大概是因为特进士都没有朝参资格的缘故,此处站的都还是老式官僚,包括田任丘,他也是从不朝参的,他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犯不着在这些事情上做表面功夫。没人在场,当然也就没人能立刻处置他,刘有良上书之后,还能从午门昂然走出去,这之后,他是从容自尽,还是等待锦衣卫把他拿下送入诏狱,那就是他自己的选择了。
虽然特进士们没有参与进来,但皇极门前,不少人都是这样估量着事情进展的,甚至有很多人本能地运用了他们新接触到的政治知识来解读刘有良提出的解决方案,在心底不屑地冷笑着:刘有良所代表的江南地主,和土地有分不开的利益纠葛,他们绝不愿意失去故土,所以才连绵不绝地在京城折腾出了这么大的动静。但也正因为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永远不可能和朝廷所谓的精诚合作,‘破家救国’,恰恰相反,如果朝廷放弃了东南代管,要和买活军开战时,哪怕向他们索取家产的十分之一,这些人也会立刻给朝廷栽派上诸多罪名,大肆抹黑,同时想方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