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746wx.com

买活 第399节(2 / 6)

的地方,种点耐旱作物,至少本地的百姓不用迁徙,留在当地也能过好日子。”

这就是技术人员的天真了……众人默然无语,谁也没有反驳谢五哥,因为点实在是太多了。不过谢双瑶倒是听得很专心,“你的主张是普遍染色——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希望的,我们这里北方流民也不少,而且,这说法是有远见的——现在管,代价是很大,但现在不管,等到我们有一天拿下北方的时候就要支付更大的代价。”

“但现在管的代价就太大了,大到我们可能支付不了。”

陆大红不得不吭声了,她指出,“首先,我们的陆军是不如海军那么强势的,至少缺乏陆上作战的经验,华北千里平原,无险可守,正是百战之地,拿下来容易,如何守?频繁的战火,难道不会让百姓更加民不聊生?”

站在军事角度上,华北的确只能在拿下京城后捎带手取走,作为老华夏的最后一片拼图。不然,如果直接出兵华北,又拿下一片飞地,怎么治理?如果说一路打过去,那就真的是说梦话了,下一步扩张也不是这么个扩张法。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要么就在接壤的周边取一块土地,把本来的浅红、粉红染成深红,就犹如拿下广府道一般,要说把步子迈得大一点,那也只是说,本来一次取一道的,现在大胆一些,一次取走两道——

“再大胆一些,取走大江沿岸的土地如何?把这些土地都染红,往下和广右道、彩云道等地呼应,一口气推到占城去,让这一大片土地,完全为华夏所有,大量部署橡胶林,提升我们买地的电气化程度,用又一个五年计划来提高生产力,培养人才,五到十年之后,顺着运河北上,直扑京城,形成二龙合围包抄之势——”

庄素举起手做了个剪刀并拢的动作,“把二龙中间的白地一起拿下,联络上草原和黄贝勒,形成中原大一统……这会不会是眼下最合适的扩张战略呢?”

“那还不如取了之江,先从运河开始,大江沿岸地势险要,不是动动嘴就能拿下的,要花费太多人力物力去治理水利了……”

光是加色说,便也有好几个不同的分支,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当下也是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很难形成一个统一意见,最后只能交由谢双瑶,“六姐,以您所见,运河、大江、华北、南洋,这四个方向,如今当选哪一个?”

第830章 一步之外再迈一步

拥有一个智囊团, 一个中央班子的好处,就是一些细节问题不用自己去费脑筋,他们也能为你考虑得很全面, 查缺补漏这块,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决策,还是得谢双瑶自己来做,毕竟她的视野比所有人都高——而且她知道的关于未来的细节, 肯定也比所有人都多, 实实在在, 她是看得比所有人都远的,这份远见对于决策的影响,要比战略价值等等考量点都大得多。

就好比华北, 在谢五哥的农业部角度来说, 华北平原的耕种价值是江南等地无法取代的, 华北的收成可以直接决定整个北方的安稳。但谢双瑶经过思考之后, 还是直接把华北的选项给否了。

“力有未逮,而且是个黑洞,没尽头的。这个黑洞足以拖垮敏朝,我们也要费大力气,比起来,抛荒一部分反倒是更划算的代价了。”

面对立刻就想要争辩的谢五哥,她只用一句话就止住了他的抗辩, “未来几十年, 华北会进入地质活跃期,地震此起彼伏,这和水旱灾害还不同, 人力根本无法抗衡的,田地部分抛荒基本已经是定局了,我们这里只能做好灾民疏散和安置工作,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可想而知敏朝发挥的作用也不会太大的,能帮着一起组织人南下就不错了,就这,还得指望特科官员发生作用,那些老式官员,最大的可能是派兵镇压灾民,乘机勒索钱财,指望他们办点事太难了。”

反对的声音顿时完全被消灭不见了,因为谢双瑶说的是无可反驳的事情——旱涝灾害,还是可以通过水利工程去调节的,当然,这得在大一统国家强盛时期,通过数年、十数年的大工程来进行调整,现在的华北还没有开展这种大水利工程的前提条件。所以事实上,华北平原的水旱灾害,现在也是无法抵御的,一旦发生,那就必然会有田地被抛荒,人员南下。

谢五哥的构想,是架设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上的,他希望把华北平原的生活水平提一提,这样,在风调雨顺时农民就不会为了追逐更好的生活南下。不得不说,这样的想象有些太天真了,因为敏朝的窘境恰恰就建立在这些年风不调雨不顺上,频繁的自然灾害这些年一直是笼罩北方的阴影,而谢双瑶的说法暗示了一个更黑暗的未来:这一切还不是结束,仅仅是刚刚开始。

是的,从另一个世界的历史来看,小冰河时期的高峰还没有来到呢,一个气候期的延续,绝不是十几年、几十年的事情,全球平均气温的下降,是从松代末年开始的,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建筑中敞轩变少,衣着也从唐代的开放转为保守,人们已经不再叠穿轻纱作为全部衣衫了——除了社会风气的变迁之外,也是因为这么穿不适合气候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