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呢、羊绒线衣、羊毛大衣、羊毛被——”
好巧不巧,他们第一个就造访了面料展厅,姐弟俩这会儿又长大了嘴巴,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那一眼望不到头的货架,还有货架上连绵的布匹毛绒,听着伙计悦耳的解说,“……原料都来自于鞑靼,鞑靼的毛织品,质量肯定是全球最上等的,认准鞑靼羊毛准没有错。另外,当然还有我们江南的丝绸——”
这里大概是主要做的外番批发生意,用的都是和他们对话的口吻,两人大张着嘴,游魂般从货架边经过,碰都不敢乱碰,只听着伙计如数家珍的介绍,“这是云锦,极为贵重灿烂,一匹能价值等重的银两——这是蜀绣,也是刺绣中的珍品,绚烂多姿,从前洋番根本买不到,都不说价钱了……”
“这是香云纱,是买地新上市的尖货特产,产地是广府道敬州府。”
果然,走到一幅深褐色的布料面前时,伙计嘴里也带到了香云纱的名字,更让六慧敏感的,还有敬州府这个地名。
“新上市的特产……产地敬州府……还真是敬州府的特产啊!”
她嘴里也不免带上了少许钦佩,“我们走的时候还没影呢,几年的功夫,新特产就出来了……我们的知府,不愧是搞农事出身的……”
“金逢春金知府,她也来我摊子上吃过酸辣粉……这个女知府,造福敬州父老,带动养桑……她手上还真是有两把刷子呢!”
第825章 金逢春的支点
金逢春这个知府, 或者说是市长也好,敬州府刺史也好——总之,这个敬州的大当家做得是不容易的, 哪怕是六慧这样的外行, 也能体会到她的难处:敬州是个山城,自古以来农业便注定是支离破碎地在山坳中展开,而且收成说不上多么的好, 至于其他商业,条件也和广府道沿海的州县无法比,只有一条年久失修, 连船只都没有多少的韩江,上游连接着一样处在动荡中的闽西汀江。
地理条件如此,要说社会环境呢,也和安稳搭不上边, 輋人等本来退居在深山中的土番下山, 拆土楼、客户人家往海边迁移转运, 各村重新编户齐民, 梳理人口, 花费田地,这都是敬州以及治下县城、村镇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没有一处不需要官府派人监督, 没有一件事是不容易发生冲突的, 更重要的是, 这些事还没有前例可循, 又和万千民生息息相关!
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金知府手底下还没什么人可用,买活军一直以来的人才荒, 必然会在这些冷僻的山区被放大,人往高处走,就连六慧都知道从山里往羊城做生意,如果有机会还想去云县,更别说别的俊才了。便是设身处地的为她想一想,也觉得这敬州实在是不好治理,比起来,敬州州城中不那么好看的治安问题,反而是细枝末节了。
当然,这样的细枝末节,对于六慧这样的小人物,便是很大的影响了,她们离开敬州也和敬州那边动荡的环境有关,在她们的视角之中,只能看到一些细枝末节,倒不清楚金知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做了哪些努力,不过,她对金知府的印象还是非常好的,理由很简单,金知府来她的摊子上吃过好几次红薯粉,作风非常实在,为人也亲切,再要怎么描述,她也说不出来,但她能感受得到,金知府不但很聪明,很能吃苦,而且对于世道人情也非常了解,别看她肤色黝黑,瞧着和村妇一般,没什么大官该有的气派,但说上几句话,便会禁不住觉得这人值得信赖,能为你解决重要的问题。
这会儿,直到听这个伙计说起来,金逢春才后知后觉般恍然大悟:原来就在那段时间,金知府就已经想好了整个敬州府,甚至是闽西发展的脉络。香云纱只是其中一个产物而已,还有许多产业,伴随着江水的疏通,都正在逐渐发展。
“你们金知府,如今在广府道可了不得呢,都说可能不多久就要往上再提一提了。她给敬州做的安排,之前登上了《吏目参考》,被点名表扬了呢!”
女伙计明显也是个有知识有追求的,眼界比六慧要更开阔,对于金知府的铺排,她如数家珍,“金知府自己写的思考是有道理的:闽西这样的地方,交通不便,唯一能依靠的低成本交通就是韩江、汀江,那么,承接了闽西的敬州也是一样,要发展经济,那就要往小重量大价值的货品去考虑。再加上本地的气候,棉花也种得不算太好,那么农业上就是红薯粉这样可以在本地加工的东西了——又轻,还是很好运输的。当然,重点是要注意元素归还,保证土壤肥力,不过山间的碎田很多,红薯的确是有优势的,便是轮耕也有价值。”
“第二,山区种树,采桑养蚕,敬州制纱,这也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当然了,有江南在,广府道的丝织品想要出彩不容易,金知府申请了一次天书检索,得了开示,决定仿制天书上所载的一种织物香云纱,这便是香云纱的由来了,这种纱又有一种称呼,叫做‘天纱’,就是因为这一点。这种香云纱,虽然颜色含蓄稳重,但您摸摸——”
她捻起了一点,示意六慧也跟着感受一下,六慧却不敢用手指去摸——她的手指太粗糙了,只管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