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话其实也印证了马翠英的猜测——随娘才是汉人,那随爹……
“哎呀妈呀,哎呀妈呀!”
大姑娘也有点犯晕了,一把摘下母亲的手,失魂落魄地坐了下来,“合着——合着我就是平时挂在嘴边痛骂的建贼啊——我骂我自己?不是——我说爹,平时我在家给建贼上坟的时候,你咋也不拦着我点呢——”
她这话不夸张,辽人对建贼的仇恨自然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辽东汉人,聚在一起看报纸,最大的共同语言就是痛骂建贼。马正德自己都没少骂——马翠英时常是能听着的,这会儿,她逐渐回过味来,望着父亲的眼神也多出了不少质疑——咋,为了在买地谋生,连祖宗都不要了,赶着自己骂自己?这是不是有点儿,有点儿……
“想啥呢!”
马正德这会儿是真没好气了,用手顶闺女已经不解气了,他挥舞着旱烟杆,给马翠英脑门上来了一下。“咋,就骂建贼怎么了?建贼是建贼,你老爹是你老爹——谁说女金就只有建州一部的?”
“啊?”马翠英彻底糊涂了,捂着脑门,“俺们家还不是建州的,那——”
“你爹他啊,是野人女金瓦尔喀部的!”
姚花儿揭开了谜底,没好气地白了眼丈夫,上手轻轻地给女儿揉了起来,“你说,他能不会养林下参吗?他们那部落可就是采人参的老祖宗!你这丫头也真是的……汉人哪会养人参啊?就你这一句话,把你爹的老底都给捅掉啦!”
第779章 父母们的传奇 云县马正德 每个人的……
在买活军到来以前, 所有南下的流民难道都是在本乡本土老实生活,便没有一点自己的故事吗?当然并非如此,甚至对很多流民来说, 他们人生的第一份安稳还是在南来买地之后, 才慢慢地在心底扎根的——这说的不是职业、居住地的安稳, 而是对于未来的期许, 不管自己的职业有什么变动, 这些百姓们, 人生第一次相信, 自己明天、明年,哪怕是换了工作,搬到了别处去住, 至少还是能吃得饱饭的。
不要以为这是很简单的要求, 实际上,对买地之外的绝大多数百姓来说,这样的安全感都是非常匮乏的。在他们动荡的前半生里,酸甜苦辣什么都有,波澜壮阔唯独少的就是对明天的笃定, 就说马正德这一家子,这辈子真可谓是跌宕起伏,马正德和姚花儿各有各的传奇, 他们怎么能在白山相遇, 又来到买地, 这会儿就算问他们,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无非是随波逐流,听凭莫测的命运,随意地摆布着他们罢了!
“你大大是瓦尔喀部, 蒲察部落的人——这是个大姓,现在建州女金也有,不过汉人都叫他们富察氏,其实就是一个名儿,读音有点出入罢了。他们那个部落,世代都在亦速里河附近放牧……”
“那个地方,现在建州女金管它叫尼满河了!”
马正德歪在炕上,一边抽旱烟一边听着妻子和女儿叨咕,时不时地补充一句,沉声说,“亦速里河两岸,连着见不到边沿的深山老林,除了我们女金人之外,就是一些鄂温克人,也有人叫他们虾夷人……反正我们说话彼此都能听得懂,这些鄂温克人之间彼此联系也很少,都是一个个的小部落,在深山里迁徙。他们喜欢养驼鹿,我们也跟着养,但我们养狗,喜欢狗,他们没那么喜欢,除此之外,没什么不同的。”
一样事物有多种名字,在此时是非常常见的,比如鄂温克人内部还分了鄂伦春人,但在女金这里都叫鄂温克,而对敏廷来说,鄂温克、鄂伦春、住在亦速里江这里的女金人、乃至虾夷人,都可以叫做野人女金,甚至连海西女金都不区分出来。只有马正德这样,在亦速里河出身的老女金,才能对彼此的区别如数家珍。
“内地儿从古到今,就没有什么汉人来,汉人咋来啊,都不惜得来,全是老林子,天寒地冻的,一年恨不得下八个月的雪,也种不了地哇。他们最远也就是住在辽东平原,盛京那附近就差不多了,那里有汉人的卫所,你娘就是在鸡西被建州的兵马掳掠回来的,当俘虏分给了牛录,又被牛录分到了白山的庄子上。我呢,我是带了兽皮和药材,过了亦速里河,到南边来想卖了买点锅碗瓢盆啥的回去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一路骑兵,就被抓起来,当奴隶被绑回去啦!那时候我才十七岁……老喽,老喽,一晃这就二十多年了……”
其实真要说的话,马正德今年还不到四十呢,但他这辈子走的路已经是很多人几辈子赶不上的了,从亦速里河东面渡河往西南走,走到海西女金常常聚集的贸易点,或者是再往南去建州女金那里,大概都要一千里了,野人女金一般几年朝贡一次,主要为的就是换取盛器、针线,尤其是针,这东西汉人卖的最好,而且也是他们所急需的。
马正德说,瓦尔喀部之外,有些部落住在海边,倒是常去,每年冬季捕到大鱼,上冻之后就往南边送,以前是敏朝的将军接收,收到后快马送到京中,“老大了,能有两三人长,叫做皇鱼,肉质很鲜美,他们自称是北山人,也有叫赫哲人的,后来送不去南边了,路都被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