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746wx.com

买活 第371节(5 / 7)

,不但调弦品律,还撰写戏评褒扬新戏,又点评针砭市面上的其余话本、新戏……总之,沈氏一脉纷纷来买之后,确实撑起了买地文坛、戏坛的架子,他们的发展脉络也都很一致地和文化戏曲有关。

这其中,叶昭齐是继承了姨姨,继续做报纸新闻这一块,也是因此,她常年在壕镜和云县两头跑,且随着壕镜的发展,出差的时间越来越久,这一次回云县,还是因为要中转去辽东——辽东现在多了一块新地,且不说按照历史,这片土地的确属于华夏……海西女金和野人女金懂汉语的极少,这就算是洋番了,按理也该出人加入报纸编辑部,再加上通古斯那面,也要和买地贸易,按规矩都得接触,之后《万国报纸》是否要加入一些相应的内容,都要考察后再定。

除此之外,沈大荣也有意办报纸,正在酝酿,其余人有写戏的,写话本的,写戏评的,不一而足,光是沈家都能撑起一个戏曲学院了,现在叶仲韶最苦恼的,应该是从这些亲戚中做出抉择,挑选几人聘做讲师——都请,那太不像话了,得给别的戏曲名家,譬如临川派、绍兴派留位置,但要请她不请他,就怕在亲戚间落了埋怨,反倒结仇生疏了。

但是,沈君庸接聘书,就没有这个顾虑了,因为这会儿系主任还没往外发聘书呢,沈君庸并不是作为讲师教授被聘请的,他接的也是系主任的聘书——金融系主任!不错,沈君庸的确也写了几部脍炙人口的杂剧,但他在买地这里,却是靠另一个身份,在高层圈子里出名的:他是六姐都亲口肯定过,‘要多写几篇金融分析文章’的金融专家!

第767章 沈君庸的落河危机 云县沈君庸 叛逆……

说到沈君庸这个弟弟, 在沈家诸子之中,也算是十分特立独行的了,虽然聪明绝顶, 天资公认是同辈第一,但也确实是没少让人操心——喜游荡、喜抬杠、厌科举、厌应酬, 虽然有兄弟姐妹多人,但亲近者唯独同母姐姐沈宛君,便对父亲也是时常顶撞, 在老成君子看来, 他的行为无异于将自己的天赋肆意浪费,不能不说是让人痛心疾首的憾事。

反而, 因自幼他生母去世, 留在家乡由姑姑扶养, 和父亲关系生疏, 并不亲近,便连父亲也管束不了他, 和如今的沈老夫人之间,也多是面子情, 除了沈宛君的话, 他还多听几分之外,别人几乎无法扭转沈君庸的心意,渐渐地亲戚之间都少了往来。他便更加肆意妄为了,仗着自己来买之后, 写了不少叫好的杂剧,手头十分宽绰,前些日子还带着张华清南下去吕宋游览了一圈,也是刚回来不久, 和叶昭齐还在壕镜见了一面哩。

若是他一门心思写戏剧,那也算是走上正途了,可沈君庸实在是爱折腾——这对姐弟是很不相像的,沈宛君颇为擅长为人处世,在外有侍姑美名不说,和继母的关系也颇为和睦,处得如同亲母女一般,现在奉养在家中,如叶老夫人一样关照,对于异母的兄弟姐妹,也是关心有加,多方援引他们来买安身。

她做事更是有规划,有毅力,定下来了走戏社的路子,便如蜜蜂一样辛勤劳作,七年来筑出了广大基业,可沈君庸呢?做人做事完全是兴之所至,到了买地之后,除了兼职写剧本这个不说,先后做了二十多份工作,每份工作都干不长久:自己开海货店,做海商的文书,教书、考农业专门学校,想做田师傅——还真做成了一段时间,甚至还想去做水手、做医生,去工厂做纺织工……

虽说都是自己辞职的,但有些专门学校,因为去上学有钱拿,无理由退学是要扣分的,沈君庸也满不在乎,把自己的政审分搞得乱七八糟的,要不是张华清自己收入颇丰,沈君庸也写杂剧,沈宛君真是要被愁死,不知道这两口子的日子该怎么过下去了!

说到这对夫妻的婚姻,也是让人发愁——张华清是姐弟俩的亲表妹,沈君庸的岳母也是他的姑姑,因两人生母过世之后,姑姑带着表妹住进家中照管他们,三人是真正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沈宛君和张华清的感情因此极为亲厚,她和沈君庸的婚事也因此顺理成章:自小一起长大的亲表妹,总不至于还欺负她吧?又是姑血回流,婆家这里都是自家的亲戚,就算和丈夫关系平平,张华清在妯娌亲长处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这也是极为突出的优点。

但是,这样的认识在众人来买之后,又有了很大的转变,在买地,大家才知道,原来沈君庸和张华清的血缘关系实在太近,会导致孩子容易出现体弱这些问题,当然,不能说他们曾经的几个孩子,都是因为血缘关系太近而夭折的,或许完全是因为别的原因,但在沈宛君看来,既然会有这样的危险,那就不该再要小孩了。

如果再要,孩子生出来即便眼下是健康的,日后择偶也会很难——门当户对的人家,谁不想要个健康的女婿呢,父母是近亲,肯定是扣分点。而且,虽然买地这里医疗条件好了,张华清的身体也比之前健康了许多,但生育还是伤筋动骨的事情,没有必要再赌一次,看孩子是否健康,趁着大家都还不算太老,和平分开,各自赶紧再婚,还能赶得及再生一两个孩子,传承血缘,也是为了养老的考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