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倾向于选择和世居地气候相似的地方去发展,这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世代居住的地方,体质已经适应,北方人肯定扛冻而怕热,在防寒措施充沛的情况下,让他们选择的话,估计还真有不少人宁可选择极冷,也不愿意选择极热的。
对买地直管领土的开发,可以复制南洋模式,私营种植园、砍伐队做基本单位,衙门来把他们组织在一起,嗯……说不准还真能和范佩瑶合作,苦叶岛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还有煤矿,这两种资源要开发的话肯定是官营矿场,如此,大量的矿工人手也能成为衙门在当地的暴力手段储备。
也就是说,买地未来几年内,往北边去的熟练工都得可着苦叶岛来,这么一来,去草原那边的人手就有点儿不够用了,因为很显然,大部分矿工都还是想离买地近一点的,愿意背井离乡的人就那么多,不是喊一声就能再叫来人的。
还真可以用范佩瑶的意见,从北方这些已经受过初步买化教育的矿工中招人过去,官私合营,这就是民间门资本的用处,可以网罗种种原因没有进入衙门的人才,把他们的生产效率挖掘到极限,有时候直营不如外包,这是真理,不然大厂为什么那么迷恋劳务派遣和外包?
“又要借助民间门资本的力量了啊。”
把谢向上的报告批了之后,科尔沁格格事件告一段落,同时大笔一挥,几乎没怎么思考就通过了庄氏夫妻案的请示报告,以及两本新法规的最终审核会申请——最后经过评议审核无误,两部法典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谢双瑶把近期的焦点人物一个个挪下棋盘,为他们的命运下了最终判语,最后却在一个新人物——也就是范佩瑶的祖父这里停住了,难得地有些犹豫:该不该让他去请讼师呢?还是直接示意范佩瑶,花费一定代价,让他闭嘴?
当然了,他的死活,相对整个买地,实在是非常的渺小。晋商的命这几年来的确不值钱,多死一个范老头儿,谢双瑶眉毛都不会动一下,这个人所具备的,是对身后那一整个阶层的象征和代表意义。他提出的问题,更像是民间门资本集中的不满:我们愿意跟着规矩来,但,买地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规矩呢?羊毛算不算民间门必需品,囤积居奇的标准在哪里?这些规矩,买地是愿意讲,还是只想蛮横地玩游戏呢?
换句话说,这才是个让值得让谢双瑶深思的问题:在现阶段,官家和民间门资本,到底该采取什么态度相处呢?
第758章 六姐扯头皮(下) 云县谢双瑶 谢双……
政治家有没有个人感情, 又需不需要良心?在谢双瑶看来,这是个毫无疑义的问题——其实敏朝开创者也说得很清楚了,用完就丢, 是政治家的基本素养,‘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么, 贪官权臣也好,现在离不开的资本也罢, 需要的时候, 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一旦用完了, 这张手纸的下场,就取决于它到底弄脏了多少, 还有没有别的用场了。
就说场外交易所这件事吧,它创立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了,要说情报局完全没收到信, 那也太小看了买地的情报系统,包括谢双瑶这里, 之前也都收到了不少报告、来信, 明里暗里地刺探他们对交易所的态度,只是谢双瑶一直没有表态——这也可以被视为是默许了,她的确也是这么想的, 先让这些民资去趟趟, 水深水浅让人心里有数, 也就知道接下来对期货交易到底是什么态度了。
对金融这一块,谢双瑶是有点拿不准的,毕竟她也不是相关专业出身, 虽然能认识到金融市场的必要性,但却没有那种能玩转的自信,因此,她的脚步比较谨慎,除了发钞票、开银行,搞了小额信用贷款之外,也就没有太多的动作了。
就光是这银行和钞票,也够如今的天下慢慢消化的,从贵金属货币到纸质货币,这是一个跨时代的进步,它的好处和坏处,谢双瑶也得慢慢揣摩,包括买地的货币政策,也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着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每年印发多少新币,标准是什么,货币外流、非法兑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可能自动浮现,得靠人去探索,去想辙来解决。
现在遍布福建道、鸡笼岛,开始席卷广府道,同时在南洋以及接壤地区,也开始增设网点的银行系统,就是每年收纳毕业生的大头,来自外部的抢劫偷盗,客柜纠纷,内部的监守自盗,甚至是塌方式的窝案,细讲起来,一整年都讲不完,这也使得银行系统内永远缺人——和所有需要过钱的岗位一样,中层干部的折损率相对是较高的,金融部的负责人光梳理这些就已经忙得陀螺乱转了,这时候再抽出人手,去搞期货交易所,谢双瑶不是很乐观,搞不起来的,若是因为期货影响到现货价格,和百姓民生物价,那反而就折损了衙门的权威和民心了。
但要说完全不碰期货,那又太保守了一点,期货自发地在民间诞生,就已经是很好的例子了,这属于生产力进步到一定水平之后,自然会浮现出的金融手段,市场统一了,航海技术进步了,信息差存在了,融资的需求来了,期货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凡是像这种应运而生的东西,想要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