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仲贤对侄儿要求虽一向严厉,但也并非食古不化,思及此处,便出言道,“进了买地之后,男女大防必定更加废弛,我们若处处守礼,反而标新立异,惹人注目。只安分随大流,自己把持,莫越了大礼便是了。”
恰好说到这里,又忖道:“越是买化,也有一点好处,如今那些风月女,比上回经过要少见得多了,倒不必担心密之年少轻浮,移了性情。”
礼教严格也有严格的好处,如方密之这样的家庭,按照道理一辈子都是不许去风月场所做那越礼之事的,家里对这些风流韵事也是十分严防死守,方仲贤上回西去时,每每在宿头都能看到不少女人抛头露面、烟视媚行,毫无疑问做的都是各种皮肉生意,今日东来,在夷陵就感觉这些女人的数量要少得多了,过了浔州之后,居然完全绝迹,饶是她深厌买地,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变化,令她十分赞赏,毕竟买地也还有不少颇为可取之处。
连她这样的死硬派,都是如此了,更遑论密之这样的小儿?方密之也是孝顺,想来早不耐烦蜗居船舱中了,只是碍着怕姑母补习,这才约束自己罢了,得了她一句话,便是笑逐颜开,自然点头保证自己会把握分寸,又瞧着方仲贤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说道,“姑母,还有一事——听说买地居,大不易,那处物价腾贵,我们的积蓄,怕是用不了多久,更不说还有季淮姑母的医药费了。”
“我这里侥幸有些理科成绩,还算拿得出手,不如设法求上一职,姑且赚些银钱,纾了此困再说——实在不行,也听人说买地的专门学校,去读书也是有钱得的,若是求不到别的职位,便去专门学校读书,也有收入。”
“只是……如此的话,想要偿清季淮姑母的医药费,恐怕会有困难,到时候,说不得只能委屈姑母,也在外稍微做点事情,帮补一下家用,我们存钱的速度还能更快一些,不知道姑母……意下如何呢?”
第695章 买地居,大不易!
方密之提出要方仲贤出去做事赚钱, 方仲贤能说什么?他说的这话再对也不过,买地的花销的确是贵,这是明摆着的事情,一路东来, 随着江面越来越繁华, 物价也是肉眼可见的越发高企,虽然米价还能维持稳定, 甚至比在川西更便宜些, 但每逢停靠时,码头前来兜售物品的小贩, 嘴里喊叫着的价钱明显是逐渐上涨的, 贩卖的货物也是逐渐珍贵起来:
在川西码头, 小贩多是兜售‘蛮头’的, 还有发黄的炊饼, 作为旅客沿江而下时的主食,那蛮头的馅料往往也乏善可陈, 多是咸菜,不是斩的腌菜,就是盐酸菜——酸菜在快要腐坏之前, 拿来加一点盐蒸熟了,拿去风干,更加萎缩干燥, 卖相不佳,但也能给蛮头提供咸味,很受江边苦力汉子的欢迎。
若是想吃点荤食,又不愿吃普遍卖的卤蛋,那就要上岸离开, 去江边的摊子吃牛油朝天锅,荤菜的来源是牛下水,用牛油加大量的辣椒以及其余香料炒制锅底,掩盖了下水的腥臊味道,这是码头上较为奢侈的吃食了,若是想吃点烧鸡、烧鸭什么的,不可能在码头边上及时获取,需要拿钱打发船夫,请他们跑腿去城内买,或者自己进城游逛一番,到城里较为上游的地段,找食肆去买。
当然了,随时有铺子、食肆出售烧鸡这种大荤的,也是大城镇了,至少也是浔州这样级别的繁华州府,如果是小县城,想吃这种东西,还得去找了食肆,说好了以后先给了钱,食肆才会去杀鸡制作——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很多小县城,虽然沿江,但码头不大,停靠的船只也不是很多,他们对于市场是无法预料的,在这种混乱的时势中,有钱人不断迁徙,便是不迁徙的,也多数转为低调生活,谁会天天拿钱出来买烧鸡?
包括原本的老客户风月女,现在也在急剧变动,不再像从前一样,每晚都会有女娘小倌带生意过来,如此,食肆的备料也就更谨慎了,蔬食还好,一些能久存的荤菜原料,如腊肉什么的,也还能囤积,但鲜肉大菜,就不敢每日备着,多是要得了人带话才会备料。方仲贤一开始尚不知道这其中的讲究,也是方密之和同行人闲聊时,才明白原委,由此也开始观察码头小贩叫卖的货物,知道这俨然便是本地经济的晴雨表。
自从船过夷陵开始,小贩叫卖的货物就开始丰富起来了,一些新鲜的食物,也逐渐出现在了他们的吆喝中,有许多都是姑侄西去时没有听说的东西。譬如说“新鲜的爆米花,不甜不要钱!一包不过两文”!“炸红薯要不要?炸年糕炸团子!甜糯糯爱死个人来”!
炸糕这样的东西也能在码头叫卖了,就说明这个地方的人,油是真不缺了,爆米花则是又一样新奇的东西,是伴着玉米流行起来的——大米也能爆米花这不假,不过那要二道磨的好白米,一般百姓是舍不得把这样的东西当做零嘴花销的,而且玉米花要比大米花大得多,哪怕不放白糖,吃在嘴里也有一股粮食本身的甜味,很受到大家的欢迎,现在走街串巷的‘米花客’,犹如私盐队一般,已经顺着大江,往上游逐渐枝枝蔓蔓地散开了去,就算是大江周边更深的州县,也偶尔有米花客的身影,更不必说沿岸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