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小曹都听到过,可见这种流言传播的广泛了,当然,碍于明确的条例规定,厂里同僚之间是不能评价(不论正面负面)对方的私生活的,所以当然也没人敢于公然反对小曲,而小曲也根本就不在乎私下的这些流言,她照样该干什么干什么,平时自然有一帮和她一样我行我素的买式女娘来往,就像是刚才一样,她有需要了便立刻热络地和金娥、小黄结交。以小曹的感觉来说,金娥虽然长得秀气漂亮,但她和小曲在性格上是一类人。
这样的性格,不像是小黄这样,还带了老式敏地女娘风范,有些含羞带怯、欲说还休的味道,隐约有点儿勾人,有些儿耐人寻味的气韵。但是,和这样的人在公事上打交道,是让人愉快的,因为她们很不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所以,也就不必过多的考虑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可以完全专注在工作本身。
“工作保健这个概念,不知道你接触到没有……是六姐在《吏目参考》上提出的标准,要用工作保健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我们旧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人在工作中的健康保护,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这会儿,小曹便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个人形象,还有他邀加油未果还输球的糗事,完全进入了状态,滔滔不绝地和金娥谈起了自己的工作见解。并且很顺便地为小曲提出了拼车的请求,“哦,对了,到许县之后,要是条件允许,能和你们一辆车么?这样我们对资料也会放心一些——这些东西不好受损的,也不能被脏污,所以我们想找条件好一些的乘客拼车。”
“要是能答应的话,我们这里多的票也送给你们,咱们可以一起去看篮球比赛,不过这一次拿了票的话,的确要给我们加油了……这些都是小事了。”
他拉着金娥翻开了自己的册子,向她介绍了起来,完全不给小曲、小黄插话的机会,“这里的防水尼料,有几种我都觉得很有前景,我给你一一解说解说……”
第538章 甘蔗、油棕、橡胶
“那这东西穿在身上, 真能入水不湿,比油衣还要更有效用?”
“若是如此,当真是仙器一样的东西了, 老朽也有几个亲戚是渔家出身,这渔民寒苦啊,三十五岁之后还能上船的, 都是极少数了,就说咱们今日这船家罢,三十岁已经算是大龄, 常在渔船上,风吹日晒不说, 水汽太重, 关节变形, 一遇到阴雨天气, 真是苦不堪言啊。”
“是啊, 是啊,别说渔民了,我等常行路的人, 也免不得受潮,风湿这东西,得了以后, 那股滋味也只有自己知道。往年出行,虽然也有油衣、蓑衣穿,但要说入水不湿,那是不能的,最多也就是挡雨罢了。潮气无法完全阻挡在外,这防水尼料, 还真能做到入水后身子干爽如初不成?真要这样,那我看农户家也是用得着的。”
“那是,哪年挖藕、插秧,用不着这东西?三月插秧,水和长了刀子似的,刚才这小曹哥儿说了工作保健,我看这就很适合工作保健的概念嘛!减少工作中受到的痛苦,还有对健康的损害——可不就是这个理儿吗?”
如果说,叙州考察团的身份,还不足以让船舱中的乘客动容的话,那么小曹谈到的工作保健、防水尼料,那就真的点燃了船舱中所有乘客的谈兴了,船舱中的气氛,立刻进入了大家最喜爱的环节——有大拿出没,向他们介绍领域内最新的进展,说不得多少还能得到一些尚未公之于众的发现,商户从中能发觉商机,吏目也能开拓见识。这种旅途经济,也是很多人购买贵价车票的动力,起到了一个突破固有交际圈的作用。
所以,买地的旅客,是很喜欢彼此攀谈的,而且毫无疑问,比起远在千里之外,旅途崎岖难行,又基本上被乡党完全占据的叙州,人们更关心的还是鸡笼岛、南洋等地的消息,买地的活死人们,对于京城开考女特科的关心,远远不如去鸡笼岛的补贴今年定在多少钱,下南洋的话,选择哪个目的地更好——包括他们对于防水雨布的兴趣,除了自己的使用以外,更大的点还在于:
“这个橡胶树,我们买地除了鸡笼岛之外,真就没有地方可以种了吗?”
“之前看报纸,也有看到号召去南洋开展橡胶林种植的,当时老朽也是拿捏不好这东西到底能卖上多少价钱,小哥能否赐教高见?橡胶这东西,现在当然是物以稀为贵了,您看将来五六年之后,售价大概能稳定在多少——现在这么一件衣服,恐怕得要五六两银子吧?”
如果算上成本,五六两怕都是不止,其实这也是这种工作服的缺点所在了:一般会穿这种衣服去干活的人,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但要说把橡胶雨布做成一般的雨衣,那除了一些风流儿愿意花这个大价钱去掐个尖儿之外,其余老成人家难免会把橡胶雨衣和油衣比较——
蓑衣暂且不说了,这个是平民百姓也能穿得起的东西,有钱人家也可以用桐油进行处理,使其更加防雨。这里说的是用丝绸浸油制成的油衣,这种油衣以京城窦氏所制为最佳,如果是用绢绸夹杂哆啰呢来做,一件油衣卖三两银子是不算贵的。
普通殷实人家,用麻布抹油来做,一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