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没什么嫁妆,反而要被警惕,毫无投入者自可随时离去——但一旦要邢母投入自家赚的钱财,那她的要求也立刻跟着变了,她要往里投钱呀,甚至可能投的钱不比男方少多少,那么她为什么不要求自己的三权呢?若不然,她岂不是亏了吗?
山丹夫和德德玛两个小孩,还在那里听官媒和邢母分说时,这中年男子已经带着下人,回去看招亲贴了,他本是大有学问之辈,见事眼光自然比旁人更加高屋建瓴,此时看去,只见招贴板上密密麻麻的帖子,其实总结来说,完全可以说是‘三加二’而已,林林总总,概莫能外。
这三,自然是财产、人身、自由三权了,而再加的二,则是冠姓权和忠贞权,这五权之说,是敏朝前所未有的,这男子负手看了半晌,见那三圈都是加圈,而余下的+二,则依旧莫衷一是,有男子要全部冠姓权,又不肯设立忠贞罚款的,也有女子要求全部冠姓权的。
那男子弯下腰来,将男女两板上,底部那些乏人问津的招亲贴,都看了仔细,先看男女双方的工作、年貌、性格等等,再看+二的要求,也是有会于心,唇边逐渐浮现微笑,只是苦于身边无人可以指点闲聊,起身正要呼人回客栈去时,忽然听到刚才那一簇鞑靼少年那里,传出吵嚷声来,却是那鞑靼女童和男童争吵起来,那男童用鞑靼语大声疾呼了什么,忽然又换成汉语,嚷道,“我要人身权!我不要打人的媳妇儿,德德玛住手!”
那叫德德玛的女娃,却仗着自己更高,不住用手拍打男童,喝道,“那我也要人身权,我要随时随地打丈夫的权利!”
男童欲要和她厮打摔跤,却似乎又舍不得上身的新衣,只好立在原地,用手和她互相回屋打架,周围的鞑靼人都指点而笑,并不阻止,男子忖道,“都说鞑靼人粗野,孩子打架,从不阻止,甚至还互相鼓劲,如今一看,果然如此,这鞑靼女娘真是厉害,是了,她比男孩大,男孩这会儿是打不过她的。”
正看热闹时,忽然听到背后一声长笑,“受之,我去客栈寻你,说你不在,原来大才子也爱看热闹,是到此地来了!”
钱受之一时大喜,转身笑道,“老龙兄!久别重逢,精神更胜从前!”
只见一个精神矍铄的短发老者快步走来,招贴板前,和钱受之互相执手,道过别情,冯老龙正要引钱受之去茶楼时,钱受之又道,“稍等,稍等,刚才我在这里遇到一个女孩儿,我疑心她养娘是我等老相识徐校书,佳人流落到此,自然要加以照拂,待我等修书一封,让她带回去给她养娘看过,我们再去喝茶!”
冯老龙一听,也是动容,“徐校书也来了?”
他一说这个‘也’字,钱受之就知道徐校书不是第一个来此的姑苏名伎,忙取出一张便签,拿起炭笔,草草写了‘江湖路远,买地归家?’几个字,又署名吴江故人冯、虞县故人钱,让老妈子送去给杨爱,自己则和冯老龙把臂同行,往茶楼去道过别情——
第446章 故人会(上)
“听说如今姑苏的茶楼,也竞相仿效武林茶楼,将戏台融入,又有京里来的所谓‘戏本探秘’融入,也是风靡一时——看来,我家原经营的那间茶楼,如今那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喽!来,受之,今日既然到了买活军的地界,那就喝喝买活军的奶茶,吃吃他们的小蛋糕、小饼干一类,再看看买地特有的新戏!”
“这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买戏我原也看过的,那《何赛花巧种田》,现如今凡是要引种买活军的高产良种,都要请戏班子来演几出,为何呢?就是要减轻大家对于田师傅的怀疑心情。”
“是了,是了,你家是虞县的田地大户——”冯老龙笑着说到这里,见钱受之面色黯淡,话声也不由得一顿,“怎么,受之,连你家也分家起来了?”
“何止,”钱受之也叹了口气,“分家以外,有几房人家还说要凑钱买船,出海避祸!还不是那道追杀令闹的?江浙一带,就在买活军卧榻之畔,早几年流民成风,都往买地过去,这叫人怎么不怕?
你当也知道,自去年谢听话案发之后,姑苏风气,有了很大转变,如今也可说是风流云散,这不是,连归家院、秦淮河的名伎,都纷纷往买地过来了?原也是在老家风气大变,眼看无处谋生之故。”
“我还以为许多伎人,是受放足手术的吸引移居到此的呢。”
冯老龙因自己一段往事的缘故,多年来是绝迹青楼的,但这杨爱的养母,是数十年前的名伎徐拂,和他的确是有过一段唱和往来,因此钱受之写了吴江故人冯字,他对于这些名伎的营生,是很熟知的——
这些名伎,确然是有资格以伎女而名之的,其多为一等行院中,前辈伶人所收的侍女、养女之辈,在长辈处受到教养,读书写字、学诗习画,其中聪颖有天资,又生得娇媚的女孩儿,才会被挑选为接班人。
余子中,生得好,而脑子较为一般,于文学诗赋没有天分的,有时会被转手去江陵,做那一等二等的瘦马,而留下来的清倌人,真正有才华的那些,所受的尊重不啻官家小姐,在几年内,乃是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