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死人,随他一起过去,家里人才能勉强放心——
就这样,卫夫子都未必答应,毕竟这年头,远嫁福建也就意味着此生几乎不能再见了,和死别差距不大,女儿过去了之后,若是水土不服就这样病故,那真是死了都没人来报信的,甚至说更糟一点,女婿报了死讯,其实是把她另卖了,卫夫子一家人能怎么办?
孤身一人是如此,阖家来买地定居,那不安感也就更强了,结亲历来就是融入一地最有效的办法,因此,许多居心叵测的男女,便瞅准了这种心思,厚索彩礼嫁妆,并仗着外地人对婚书规矩不熟悉,写下条款含糊的婚书,譬如说,女方是外地人,男方原做上门女婿,于是女方向男方父母支付一笔钱财,结亲后不数月,男方便要求离婚,愿意净身出户——实际上他自己没带一分钱来,净身出户毫无损失,而女方要索回嫁妆,却发现婚书中约定的财产分配,只限于男方一人,那嫁妆早已是要不回来了!
这样的骗局,男女倒转的也有很多,而且男肥羊更容易上当,毕竟彩礼留在女家,只有少许陪嫁的情况,在此时非常普遍,甚至有些女子专做这行,一年能结四五次婚,回回都是净身出户,光彩礼就赚了一大笔,在当地惹来议论,都说要官府管束的,也有不少呢。
“这……”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天书一样的了,木头媳妇这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是想得浅了,先不说别的,这买地婚俗真是截然不同,不过六年时间,已经有了这样的变化!“这般说来,这婚书在买活军处,实在是非常重要啊!”
“可不就是如此了?”张兄弟也是颔首道,“如今我们买活军的婚介所,那才叫做体面那,再是一般的官媒无法相比的,两家人说亲,至少要五六个人服侍,若是兄嫂有机会去买活军处公干游览,可一定要去婚介所看看,那绝对是我们买活军处特有的奇景——”
第443章 鞑靼人要洗澡呀
“喂,德德玛,德德玛!”
天色才刚刚放亮,山丹夫便兴奋地冲进船舱里,把小伙伴们叫了起来,他一手抱起了还在揉眼睛的妹妹,“我们快到啦——前面就是码头了,接下来总算可以不坐船了!”
他犹豫了一下,又自我纠正,“若我们被安顿到榕城去,还要再坐一程船,不过总算这路是到头了!接下来少说得骑个五六天的马!”
“真的吗?”
昏暗的船舱里顿时睁开了一双双眼睛,孩子们一个个都从通铺上蹦起来了,“可以骑马了吗?”
“坐马车也行,哪怕走路都行!”德德玛跟在山丹夫身后钻出了船篷,“啊,看到码头了,看到码头了!”
这帮孩子们立刻兴奋了起来,对他们来说,这趟旅程最让人适应不了的,就是没完没了的坐船——从草原到买地,现在分了两条线,一条是先走去京城,在京城、天港换成海船直接去云县、榕城一带:这条路走的就是一向以来有驿站的官道,补给是很稳定的,道路也宽阔,很多时候,买活军的商队都是这样走的,尤其是他们带了奶制品的时候,会去京城先放下一批货。
还有一条路呢,是往南去,翻过秦岭,从襄樊一带上船,顺流而下,直接到江阴这里,再走一段陆路,换到信江,在丰饶县换到衢江,继续行船数日,从衢县、许县码头上岸,这一路上,大概能省下约一个月的光景。
不过从关陕往南直接去襄樊,这一段翻越秦岭的道路并不好走——盘山道,无补给,再者,周围的村寨谁知道是人是鬼?白日种田,夜晚打劫的怕也不是没有。除了买活军之外,商队多数都要互相等待一段时间,积攒了一定的人群,这才结伴上路——又或者自己在本地的村子里就有过硬的关系,自己人,不怕被打劫。
买活军的商队呢,就和别的商队不同了,在这条线上,他们是不用担心被抢掠的,一来,买活军有出身本乡的田师傅带路——他们往各地散播良种,这土豆在商州、襄樊一带是优先扩散的,因当时得到良种的孙大人就是商州人,当时他的队伍就是走的这条路入陕,那么毫无疑问,这条线上的农户,就等于都是得了买活军的人情了。
这还是其一,得了良种,也要会种,本乡的农户,从前不少去买活军那里讨生活的,有些被选拔为田师傅,回到老家教人种土豆,这些田师傅,在本地的威望很高,因此买活军在本地的功德,足以庇护这些商队不会被视为是外乡人——自然了,商队带的盐糖布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他们开始收羊毛了,那在本地的威望,更不必说,一般来讲,一路做生意做上去的商队,遇到麻烦的几率都要比专程去边关做生意的要小很多。那些运着粮食去边关的队伍,在动乱的时候才是最危险的,这道理大家也都是能明白的。
除此之外,庇佑商队的,当然还有六姐菩萨的威名了,这条路线因为有商队往来,对外界的消息要比别处更敏锐些,《买活周报》上,关于谢六姐的文治武功,还有那些神奇的仙器,这一条路上的山大王那可全都一清二楚,就是给他们一万个胆子,也不敢来动买活军哇!倒是有些心思活络的土匪,乘着这个机会,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