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头打起了小鼓来。
“怎么可能是谋反。”也有人只是觉得这说法十分不合理,“那宋老三还是个谋反的料子?最多也就是个男盗女娼的罪过!他是买活军吏目,和堂弟媳妇苟合本就是罪过!这个罪,一般人不告不理,吏目们若是被查实,男女都立刻开革、永不录用!只怕就是他堂弟不愿戴帽子,去告发了他也未必的!”
这样的大事,街坊自然众说纷纭,议论了几日,忽一日见宋家门又开了,里头几个家人垂头丧气,正在拖地烧水,连忙都去送水送笤帚,一面帮着打扫,也是邻里间的情谊,一面也是打探消息。
“他是猪油蒙了心了,杀千刀的烂肉!没的连累了一家人!”
宋家人呢,也是要急于澄清传闻,不让众人把他们家编排成敢于谋反的逆徒,便一边哭一边将事情原委道了个清楚明白:原来宋三在委员会,的确只是个书吏,没有丝毫的实权,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处理百姓寄来的举报信,将其登记成表格,总结事项要点和其中的违法情状,和原信装订在一起递交上去。
原本这活计是由两人轮班做的,但他的搭档前年开始就害病了,因和什么什么主任是近亲,仗着些老情面,便常常告假在家休息,活儿便落在了宋三一个人身上,办公室里常年只有宋三一人,宋三不免便动了点心思,因他和堂弟媳,原都在老宅那边时,便已经勾搭上了,见到有人写信检举堂弟媳,便将信件昧了下来,不往上递交,都私自或撕毁,或烧毁。
若是大罪,自然也没这个胆量,想着毕竟书信上写的,不过是蕞尔小事而已,如此神不知鬼不觉,那些举报的人,信件石沉大海,也当不会较真到底,来问个因由。果然,一年多下来,毫无异样,他胆气就逐渐壮了起来,偶尔也听了几个近朋友的嘱托,允诺他们,若有举报他们的信来,也一应将其隐匿云云。
“他是个糊涂虫!可知道里头牵连了多少事情?如今他那些兄弟,全都被抓起来了,连着他那同事的老亲,什么主任,也跟着卸职待查,委员会工作全部暂停,从主任到科员,全都分开来细审……要审他们,为何有人无故缺勤却不曾过问,不曾向上检举……”
说到这里,宋婆子也不由得放声大哭,扯着嗓子对那瞠目结舌咂嘴不止的老街坊诉苦道,“便是最后都出来了,还有什么用啊!我家得罪了如此多人,还如何在本地立足?本来听人说下南洋,下南洋,还觉得可笑,买活军这里越来越好,我们好端端的,为何要背井离乡?”
“如今到老了,却要因为一个造孽的儿子,有家也站不住脚,说不得,只能上船去客死异乡,再不得返回……天爷啊!我等竟是要变卖家产,下南洋去了也——”
第381章 大案
“姑爷糊涂, 糊涂啊!”
‘叔嫂苟合案’的报道,虽然还没有见诸报端,但在泉州民间已经激起了相当的反响——此案按照道理来说, 实际上应该被命名为‘宋三撕毁信件案’, 男女艳情的内容, 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而已,但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是有这样的事情牵扯其中,这案件在民间的命名那就是铁板钉钉, 牵扯到其中的所有人几乎都没有好果子吃——
罪名重的那几个,现在还在羁押呢, 目前只放回了两批人,第一批是宋三的家里人, 还有他亲戚中所有从事吏目行业的, 原也都被带走问话,又陆续被放回了, 第二批, 就是宋三招供出来, 对他有所请托的狐朋狗友。
这些朋友,有些虽然也对宋三有所嘱托,但并未行贿, 只是口头来往,按照宋三的交代, 他也没有收到和他们有关的举报信, 算是情节轻微的, 因此也就被放了回来, 但是, 大家心里都清楚,惹上了这样的事情,衙门又是一副要大办的样子,这些人不被治罪,已经是好的了,想要保住衙门里的职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没有开革,只是还在等待其余人的处置结果罢了,班是不能去上的,薪酬一天也只发十文,算是和长期病假、事假一个待遇。
若是一般的坎坷,那也就罢了,这样不名誉的事情,带来的后果自然是十分严重的,这几人回家之后,每日见到的都是家中亲朋的愁眉泪目,其中更颇有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的,还要忍耻去丈人家认错,许上这个,许上那个,希望能把妻子接回家中,再续前缘——便是要因此更改婚书,也是情愿的。
在城中荷花巷子末尾的一座水泥小院子里,便正上演着这样的对话,“平日里我女儿可是提点过你,少和那些狐朋狗友来往?当时你是如何应的?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如今呢?这麻烦可不就是因你交友不慎而来?”
说话的正是这任二郎的岳丈韩老官人,他们两家做亲也有七八年了,结亲之时,是门当户对,等买活军入城以后,韩老官人因和宋玉亭、雷子重两家能攀上一些亲戚——他是开生药铺的,是以转圜得很快,专门做药材生意,而且还大力开辟荒田,指导买活军的田师傅培育药材,又体面,又实惠,不到半年功夫,水泥造的二层小楼就盖起来了。
任二郎这里,有岳父家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