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毛衣只要织出来,无论如何不亏本的,就算织得不好还可以拆了重织,所以西北这里,不论男女,都很有尝试编织的热情,而且报纸上也说了,编织可以放松情绪,不分男女都适合发展为自己的爱好。
这些驿卒平日里闲着无聊,坐在一起就是织毛衣,他们有一个优势,便是可以第一批看到《买活周报》,周报上现在增添了‘编织专栏’,每一期都提到一些编织上的技巧,而且还能附图解释,这种图,必须看周报的原版才清晰,如果是翻印的版本,那附图的质量可就差得太远了。
驿卒们因为职业优势,所看到的都是原图,而且他们平时闲空也多,又都还算是心灵手巧——驿卒和一般的农夫比,还是多了不少专业技能的,吃食上也相对丰富,因此学习能力也要强一些,几乎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织出来的衣物,送到县里去卖,销量还很不错,便是卖不掉,也可以自己穿,但几乎都能卖掉,因为这种散发着骚味的粗硬毛衣,是西北人民所能接触到最保暖的东西,没有人去统计,但人们从自己的生活周边出发,他们在冬天也不太听到有人冻死的消息了。去年,黄来儿所到的驿站县城,也没有太多百姓冻死——至于流民,居然也很少见,因为能走得动的流民几乎都去南面了。
“黄来儿来了。”驿卒们听到马鸣,便搁下了手里的活计,去后院给马槽添食水,黄来儿这里取了包袱,和驿丞交割,得了回执,也不急着回去——今日他走不了,凤鸣驿的驿卒也无法动身,要等明日再送信了。
“最近县里可有什么新闻?”
他一蹁腿,也上了炕,熟练地盘膝坐好,从自家的背篓里取出了织到一半的围巾,把别在一起的棒针一拆,手里飞快地就织了起来,嘴里也不落空,唠着银川驿的新消息,“今日来的包袱里,有新一期的周报,里头又教了一种新的花色织法,一会等驿丞看完了你们记得去取……”
第317章 浆水搅团
“黄来, 你们那里,听说了没有,买活军的商队来了。”
“当真?”
凤鸣驿的地理位置,要比银川驿显要得多, 这里连接了三省之地:川北、甘南、关西, 消息往往是先到川北, 再从川北传到其余两道。所以凤鸣驿要比银川驿大, 驿卒也多, 有时候他们的报纸也比银川驿的更新,但这是说不准的,因为川北的路不是那样好走, 有时信件的传递也会有所滞涩。
买活军的商队居然来了这里,这是个新鲜的消息——在这三省交界,毗邻边关的动荡之地, 不是谁都有资格行商的,晋商算是能把生意做下来的少数一批人,即便是这样, 他们也时常发生意外。因为在这里做生意, 需要应付的人很多:川北甘南, 是多族混居的地方, 虽然这里的外族, 汉化程度要比云贵的更深一些,但不代表他们就比云贵的外族更讲道理。
缺了什么就去换, 换不到就直接抢,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缺人使唤了就到山下去抓娃子, 缺女人了, 在山间小路上看中了便直接掳掠,若是后续有人来赎,那就再说,没有人,那么娃儿们就有娘了。这样的蛮夷,和他们说道理,用处实在不大,他们也只和固定的几家人做生意,因为‘汉人狡诈’,陌生的汉族商人,在他们眼中便是肥羊,即便是卖的货比老关系便宜,他们也很难和陌生人做买卖。
黄来儿这些驿卒,他们的工作就是在驿站之间来回传递消息,不知多少次,走马时,在远远的山间看到蚂蚁一样的花影子移动——从服饰都能分辨得出来,不是吐蕃的头人出行了,就是枪族的商队下山做生意。总的说来,枪人比吐蕃人要和气一点,但也有限,而夷族在川北人相当少,但却是最凶狠的。
川南、川西的动乱已经持续了五六年了,便是夷族的土司起来作乱,到现在还没有平定下来的征兆,水西的战事就像是一个黑洞,吞噬着巴蜀的财政,凤鸣驿这里时常能听到邻近的彩霞驿驿卒的抱怨——他们是巴蜀的驿站,饷银已经拖欠许久了。
这样复杂的一块地方,买活军居然也敢来做生意?这就不能不让人吃惊了,黄来儿手里的棒针都停下了,“他们是走哪里来的?不会是走蜀道吧?”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话真不是白说的,巴蜀一带,适合与外界往来的也就是府城锦官城了,沿着大江两岸,还是能走船的,虽然也有三峡天险,但能走船就能跑商。
至于川北,崇山峻岭、延绵不绝,路实在是太难走,这里汉人也不多,大多都是蛮族——所谓的蛮族之所以成为蛮族也是有原因的,当然不是他们天生就喜欢人迹罕至的土地。说白了,就是从前没打过汉族,只能在荒僻的地方讨生活,那些地方汉人兴趣实在不大,便以羁縻的办法进行略微的管理。
“是走船来的,先到了锦官城,从锦官城北上,一路上吃了很多的苦,他们带的是糖——”
盐在巴蜀不稀奇,巴蜀自古有盐铁之利,当然,上好的雪花盐,也会受到富人的欢迎,但不论怎么说,巴蜀的百姓们吃青盐是很随便的。但糖就不一样了,凡是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