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啊,就数她事多!一路顶我的嘴,差点没吵起来!”
“是哪床?”晚上要接他班值班的老周很好奇,“下回刺头儿你在病程本上标注一下。”
武十三郎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说出来,“算了,小姑娘,出门在外,估计有点儿想家了,闹点脾气也正常,我们宽宏大量,不和她计较。”不知为什么,他不想把范十三娘的事说太多。
老周看了武十三郎几眼,也不追问了,看看食堂挂着的电子钟,惊呼一声,“七点了!快点吃——今天天气好,有两台放足手术,咱们既然可以进城,这里晨间查房完了,便赶紧观摩去,这几台是用结扎血管的缝线法,多少能跟着雷师学点什么。”
内科切脉、按书开方、辩证脉理,这些是武十三郎本就十分擅长的,买式医学的新式规程,譬如口手卫生、洗手法、制备滴注液、规范病程本等等,武十三郎和老周也学得不错,所以他们这些年轻的医生反而比较早能出医院做事,不过,说到外科,尤其是手术外科,他们的基础就十分薄弱了。
哪怕能观摩一台手术,都是进步的机会,因此两个医生便不再闲聊了,而是急匆匆地吃完了早饭,洗洗手去参加大查房——老周一路留心,想要找出那个敢和医生吵架的虎女娘,只是所见的病人,不是十分虚弱,便是乖巧聪颖,譬如有个范家姑娘,瞧出医院人手不够,又知道风寒感冒没有太多走动上的忌讳,便组织起已经接近痊愈的病人,主动照料虚弱者,为她们打饭、留饭、记录体温、照看炉子等等,还真是为护士们减轻了不少负担。
老周不由得对武十三郎道,“这些富贵人家的女娘,敢送来这里的,当真都有些见识,一般农家子,刚来这里便有这番头脑的实在不多。这个范姑娘,别的不说,我看她做我们医院的内勤主任是够格的。”
他在洁癖以外的事情,都有些粗枝大叶,再加上武十三郎也佩了口罩,瞧不清他的神色,只夸赞了几句,武十三郎没接话,他也不在意,见总体病势向好,便和雷组长打了个招呼,换下衣裳,蹬上买活军自制的土自行车,踩去关内医院,旁观手术去了不提。
第299章 十分钟快速手术
买活军自制的木轮自行车, 大概是和显微镜一起推出的,听说都是得益于高炉的温度又有进展,也就是说, 买活军的合金技术再度进步了, 在模具、镗床、铣床上的精确度, 也又一次的得到了提升, 于是,本来只能手工打制,每一台的机簧都有所不同的显微镜, 现在便可以实现量产了。
这在实际应用上的意义是很大的,只有量产的东西才能普及到一线, 因为坏了的话, 可以方便地找到同型号的零部件来修,而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也可以拿起就用,不需要每换一台机器, 就要经过漫长的适应期。
买活军这里的东西,要说只有一台的话, 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到,但对大众,尤其是对医生来说,只有一台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所有人什么时候都能用上——只要有一个人用不上,那就会有一个人因为这用不上而死去。
因此,医生这个群体, 哪怕是在买活军治下, 也是最紧迫、最着急的一群人, 当然, 也有许多医生满足于知识上的一点进步,但更多的医生却因为看到了技术的可能,而感到分外的焦躁。专门学校的一些老师便是如此,他们虽然是医生出身,但却又抛弃了这个职业,不再实地接触病人,而是回身搞技术,搞发明创造去了。
甚至连武十三郎都有这样的想法,在历史上的这个时刻,先进的,能普及的医疗器械,先进的生产工艺,甚至于说先进的,培养新式医生的体系,这才是真正‘活万人’的上等医术,一个青霉素,一个牛痘,不知道就救活了多少人,和辨证切脉相比,这种技术上的进步,所能影响的范围实在是要大得多了!
木轮自行车,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一位前任医生无意间实现出来的——不能说发明,因为自行车已经有了,只是买活军本来没有自产它的能力。最开始,是连钢制的辐条都无法打造出来,机器没有那样的精度。
之后则是滚动轴承、飞轮,甚至连至关重要的东西——座垫下的小巧弹簧,买活军一开始都是无法制造的,这些东西要求的都是模具和机床的精确程度,就像是蒸汽机,蒸汽机要做得小,部件跟着小型化,对这些东西也都有要求。
铁水的温度越来越高,合金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机床上所用的车刀钻头也就越来越锋利,熟练的车工越来越多,弹簧、飞轮的量产速度也就越来越快,越做越小,对于一般的百姓来说,他们看不到全貌,只能看到机械厂拿出的产品越来越精细——虽然和仙器相比,还是有那么些拙劣与粗犷,甚至价格也便宜不到哪里去,但有一点是好的,那便是买活军能够自产的机械产品,任何人都可以来买,是不必考核政审分的。
譬如这木轮自行车,空心钢管的车身,辐条也是钢的,还有能活动的车头,这东西造价不低,售价也不低,在五十两银子上下,但即便如此,那也比两千两银子的仙自行车要便宜了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