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合约既立,一上午时间也差不多过去了,张宗子和郝太太都要去上课,诸掌柜这里,今日便只能逃课了——买活军对于考过扫盲班的人,上课是并不强制的,因此诸掌柜有时候生意忙起来,便只能脱空,好在他也不贪给初级班的好学生吃的蛋。
他这里要做什么呢?他要去定做商标的合金铜模——这个东西是有专门的厂家做的,正是造合金字模的厂子,打广告时要附带商标图案的,都得附带上这个厂子做的合金模子。他要去找地方,安排辣酱生产厂家,还要按郝太太写下的单子去联系采购原料,还要去定做陶瓶,过了几日,等郝太太确定了配比,把方子和制作工艺完全写出来,又到专利局去申请了配方专利——由于他们是第一家来申请酱料专利的,云县这里的专利局并不需要一一核实已有的专利,只需要行文衢县的专利局,确定没有冲突,经过一周的公文往来,便很肯定地得到了两个专利。
有了专利,便可以安排生产,这时候,半斤装的小陶瓶也做得了,郝太太又亲自炒了三十多斤辣酱,将它分装妥当了,诸掌柜便自己挎了一个篮子,又喊人送了一大篓烧饼,担了一担豆腐脑,亲自到交易大厅外头,卸了挑担站在那里,也不叫卖,只是笑嘻嘻地站着,仿佛在等着什么。
“咦,这不是老诸吗?”
很快,便有来交易大厅看榜的商户认出了诸掌柜,“怎么,这是被你们家宗子少爷闹得待不下去,改行卖烧饼了?”
“这不是卖!”诸掌柜笑眯眯地说,“老陈,这是钓鱼——”
他打开了豆腐脑的桶盖,那桶子里还架了一块月板,搁了各色小料碗,辣酱被热气熏得香气扑鼻,老陈鼻子抽动,也不由露出惊愕之色,“这是?”
“豆腐脑来一碗么?”诸掌柜已是摆开了架势——
愿者上钩,钓的就是你啊,老陈。
第173章 诸掌柜带货很成功
“什么, 又有什么热闹看了?”
一大早九点来钟,交易大厅门前已是人流如织,这里的早市和别处是有些不同的, 第一,开得迟, 撤得也迟, 第二,这里的摊点,多数都赁了屋子, 做一天的门面生意, 至不济也在道路边上正经租了一块地方,支起棚子来,有个可以坐下歇脚用饭的地方。
既然如此, 这里的餐点当然比别处要贵, 但常来交易所和银行这里的商户是不把这些小钱看在眼里的——这也都是为了照应他们的需求嘛。交易所和银行里头都是不许吃东西的,只能喝茶水, 而且很多商户在交易所一泡就是大半天, 中午歇市的当口,便溜出来吃一碗面,或是吃米粉、面线糊的都有,又或者是买个饼子, 吃碗豆腐丸, 这里的摊子也有卖馄饨、瘦肉羹、鱼丸的, 只要不是在冬日, 还卖烫青菜, 都十分干净可喜, 口味也好, 毕竟外头一碗米粉也不过是两文、三文的,这里却要五文,到底也要有些过人之处。
只看这交易所外的摊位,便可知道此处的海商多是来自何处——大多还是南人居多,光是面线糊的摊子便开了两个,生意都不错,因为这里的鸡蛋便宜,还有卖蚵仔煎的,嘴里叫着‘e-a’、‘e-a’,在铁板上刷些油,先慢慢地煎咸海蛎,再把蛋液、红薯粉调成的面糊倒上去,香味顿时扑鼻而出,这样蚵仔煎油足味美,鲜香无比,而且相当的便宜:本地的海蛎本就不少,盐还便宜,所有的腌货都比别处的好吃。
不过,北人口味的摊子也还有两家,北边的客商时常都会去帮衬一下,一家是做山东煎饼的,卷大葱刷酱吃,还有一家是手擀面,手艺的确是好,也卖饺子,抻面均匀筋道,不论是‘一窝丝’还是指肚子粗细的‘二柱子’,都抻得很好,其中一窝丝,细而有嚼劲,又被高汤入味,虽然一碗要比别处多卖二文钱,但一样畅销。甚至连本地人都有时光顾,还有从北方辗转过来讨生活的流民,甚至以吃到云县‘钱街’老毛抻面为自己心中的一个愿景。
除了这两家以外,其余街坊常见的烧饼摊、馒头铺,这条‘钱街’上是没有的,因为常来这里走动的人家多是海商,走海时实在是吃够了死面饼子,在陆上是绝不会再用饼子裹腹,而且这群海商不做体力活,食量都小,云县的饼子做得大,一个就吃撑了,岂不是耽误了他们品尝别的美食?
郑地虎手下最为信用的小甘,说来也是如此,他们走海时大量携带的都是光饼,死面微咸,偶尔啃一两个,还算是好的,吃多了真叫人不敢恭维。今日走到钱街路口,见到几个相熟的朋友手里都拿着芝麻烧饼,不由奇道,“这又是作兴了什么把戏?”
“是新鲜呢,张家铺子那个诸掌柜,逢人便送饼子送豆腐脑,你若不吃豆腐脑,想吃面去,他还送你一片酱!”说话的是老陈——也是在云县这里常住的之江商人,他腮帮子鼓囊囊的,塞满了烧饼,说话间还有一股香气喷出来,手里的饼子给小甘看,“夹了他们家新出的酱,倒是好滋味——嘶!”
他连忙从腰间取了竹筒下来,喝了一口茶水方道,“我刚吃了他一碗豆腐脑了,加酱也好吃的,只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