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室。”
这么多子女也不可能是一个太太生的,想来除了继室之外,或许有生育的姨娘丫鬟也少不了,只是现下各谋生路去了而已,不过既然知道了分配的办法,为何子女们对父母依旧殷勤,也就很了然了——钱还没分完那,便是看在钱的份上,也得好好孝敬着不是?
徐地主先是感慨世风日下,但其后迅速便发觉出这办法的好处来,也不由陷入沉吟,半晌方道,“虽说是算计了些,半点体面都不要了,但……按如今时世来说,倒也确然能派上用场。”
张老丈道,“可不是,他那六个女儿,可不是喜出望外?连几个女婿都对他们感激涕零,听说其中最巴结的,立刻就将一个外孙子改了姓,要讨老爷子的欢心呢——可见如今这世道,什么都是假的,有钱才是真的。”
徐地主不由便自问起来:几十万筹子,他倒是有的,现都存在买活军的钱庄里。但这八处房子他有没有呢?自家儿女虽少,但挣钱的本事,还有分家的魄力却都不如这个老封翁。
因此比起做新农具那样细水长流的生意,心中这天平,便向着做船运贸易生意那边倾倒了过去,因便对张老丈道,“俺们家本钱少,要分给儿女的筹子怕没有那样多,不过这办法也好,不如就先跟着买活军北上做一波买卖,回来也学了这柯老翁,略置房产分了,余下一些浮财也给他们,大头仍在你我手中,如此分家之后,也不愁家里没了和气,照旧是热热闹闹一家人。”
张老丈也连声称是,直说自己也是这样打算,他倒不必为自己女儿一家再争取什么利益——徐地主放弃旧规矩,不再一口气将家产大部分都交给长子,已是他身为二儿媳亲家辉煌的胜利,因又和徐地主谈起生意本钱,乃至于货物种类等等,彼此商议了好半日,徐地主老伴送了茶食进来,这才暂时歇下,就着茶水吃洒了辣椒粉的炸鸡架。
“唉,只想起来也让人嗟叹,自古以来,只有儿女对不起父母,没有父母对不起儿女的,为人父母,将他们养大成人,已是足够,却只因为一个分家,父母子女之间,翻脸成仇,老人反而从此要看子女的脸色,战战兢兢,实在是让旁观者心寒。”
徐地主吃了两口炸鸡架,忽而又叹息起来,看得出来心中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那些年逾六旬,弯腰驼背,还要自行谋生的老人家,实在是令人看不过眼,咱们这买活军的衙门,什么都管,如何便不管这些不孝的子孙,真是令人费解!”
凡是老人,便必定是很关注老人的权益,张老丈虽然比徐地主更讲实用主义,调整得更快,在这一点上也是极有同感,两人谈了一阵,张老丈忽地就说道,“亲家,说起来,这买活周报也是接收投稿的,我们这些见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何不就撰写文章,试着往买活周报上投一篇稿子去?”
第135章 郝六哥投军(上)
巴蜀道叙州府
咣咣——咣——咣——
响亮的锣声从衙门口开始往外荡漾着, 衙门的帮闲、杂役们,各自拿着打更用的更锣,骑着小驴, 往几面城门各自去了,一面走,一面时不时地便敲着锣, 大声地喊道,“皇——帝——慈——悲——”
“今——年——不——征——饷——”驴下的帮闲们便附和着喊了起来, “皇——帝——慈——悲,今——年——无——辽——饷——”
他们经过的街道上, 便有不少百姓都抬起头来, 极感兴趣地望着衙门里出来的差役们, 彼此地打听了起来, “什么意思?锤子扯哦!今年竟真没辽饷了?老子是不信的。”
“信不信由得你, 反正喊是这么喊,今年不征辽了!”
“那还催科不?”
“催吧, 从盘古开天到如今,哪年不催科, 催科总要催的!不催辽饷总催点别的!”说话的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 衣衫褴褛, 如今已是十月天气, 他却仍穿着薄布衫子, 这衫子上还四处地打着补丁,饶是如此, 肋下还有一条极大的裂缝, 显然是刚撕破的, 还没有来得及缝补。
人群中便不由得发出了一阵赞同的叹息声, 这话是没有说错的,反正这十年来,各色赋税不说是横征暴敛,总也让人的日子很难以过下去,辽饷是过去一二十年间开始加征的,一旦开始了之后,便紧急得不成样子,哪怕是家破人亡了,也要交足了辽饷方才能过关,否则,那胥吏揉搓着,是叫你生死不能。现在便是今年暂且不征辽饷了,那少不得也有旁的赋税要补缴的,官府哪能让人轻快了去?
“总也比催辽好些!”在那汉子身旁,有个四十多岁的老者便叹着气,用过来人的语气说道,“催别的,那还算得上‘三催四请’,实在没有,也就罢了,催辽饷,那是真正的扒皮吮血,连骨头渣子都要给你嚼干净了!”
“可不是。”
今年不征辽饷了,终究是件好事,大多数百姓并不关心这其中蕴含了什么变化,只知道今年冬天要比以前好过上那么一些儿,这就已经是意外之喜了。——像是这傻大个这样的人家,每年冬天都是生死关口,因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