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能够在“快乐完全由别人制造,自己只需享受”之余,制造属于自己的快乐。
就像s曾经在一个亲戚乔迁新居的喜庆场合下,只是享受捡鞭炮放的乐趣。
而非他日后那样,对于喜庆的每个环节,每个人,都不肯错过;过份地去互动。
而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向他们妥协,把快乐的制造权力全部交给他们。
这样才不至于热闹过后,只剩下无尽的落寞和空虚。
当然,这种对喜庆环境的过份依赖,也是有其特殊性的
和上例s男家中闯入杂乱人群类似,在遥远地过去,s也曾在一个喜庆场合受过强烈惊吓,引来许多人关注,破坏了他最本源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极其隐秘地转移到那些关注他的人身上
所以导致他对喜庆中的人的妥协和依赖
正是因为失去了这种无条件的本源快乐。(比如玩泥巴,放鞭炮……)
这也是与母亲身心分割的结果。
把最本源的与母亲相处的快乐,转移妥协到外界的人身上。
而遗失这种无条件快乐记忆后,他也变得过份地患得患失。
回到主题。
这种朦胧的安全感与快乐,也能够抵御一切看似无法抵抗的悲伤。
就如他儿时的一位婶婶,对他特别宠爱。
他也十分享受他的爱。
但是,当他的婶婶去世时,他并没有过分悲伤。
只是一种懵懂。
因为这种朦胧的安全感是他与生俱来的,受之父母的。
也是一种最原始的母爱。
所以,当爱他的人离开他时。
他并不会过度伤心。
因为他相信安全感永在,爱永在。
就像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亲人或者爱人永远离开了你。
你怎样才能表达对她的爱?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悲痛欲绝是对亲人最大的爱。
而且这种悲痛越强烈,越表达对她的爱。
这样回答也不无道理。
但是,另一种回答也许更有意义。
他会很悲伤,但不会悲伤到抑郁和心死。
因为他相信,亲人是爱他的。
这种爱是永恒不变的,不会因为他没有伤心到死而不爱他。
如果伤心到死了,反而会中断这种爱的持续。
他与亲人之间的爱也就由此中断了。
有很多心理有隐疾的人,在亲人去世之后,往往会诱发抑郁。
即使在亲人没有离开他,只是患病,他也会异常恐惧,不敢面对。
其实这可以从上例中s男的经历中看出端倪。
正是一次杂乱人群突然闯入他家中,而他的本能反抗机制又意外被压制。
才导致他突然感受到母亲的危险,并因为本能的压制,这种危险被无限放大。
也由此可以大胆推测:当时那些人当中,可能有些人发出一些“啧啧”的惊讶声。
这种“啧啧”的惊讶声正是夸张的一种表现。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也确实害怕听到这种夸张声。
他会感觉异常抗拒。
因为外界对危险和痛苦的夸大暗示,导致他不敢面对父母所受的伤害和病痛。
但是现在,他恢复了朦胧的安全感,外界的声音会渐渐弱化,只剩下他与母亲的对话。他的痛苦和悲伤自然被最大缩小。
所以,当一个多愁善感的人,面对亲人去世。
他的悲伤和绝望是无法言喻的。
任何安慰都会显得很苍白,甚至连时间也难以令他释怀。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安静。
彻底的安静,听不进外人的任何叹息与安慰。
接受过多的同情和怜悯,和外界的≈ot;侵犯≈ot;具有同等负作用
因为同情之所以过多,是因为外人对他伤害也很大
就像一个很凶悍的人,总是欺负一个老实人
当有一天,凶人突然对老实人温和一点,这种善意就可能被老实人夸大
……
只留下当初母亲生下他时,那种对外界朦胧的记忆。
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被外界的悲伤暗示所影响。
他不要过多地同情,不要外界对悲痛的夸大,他只需要儿时那颗天真懵懂的好奇心。他相信这是妈妈跟他做的一次“游戏”,依然充满着爱。
保持着这颗天生的好奇心与懵懂,应对一切悲伤。
小孩对死亡的概念是没什么理解的。
这在健康人群中也是一样。
健康人群的潜意识,正是因为继承了一部分小孩的这种好奇心与懵懂,才能够面对许多巨大的悲伤。
只是他们浑然不知。
所以,弗洛伊德说过:人不是不相信死,